金台造筆:一個山村塵封的傳奇時代(1 / 2)

據知情者介紹,金台製筆並沒有一個集中工業,大家以家庭為單位,白天到地裏幹活,晚上回家按工序各司其職。也有專門做筆的,這些人比較辛苦,從早上六七時,一直要忙到次日淩晨一二時。

做筆也有危險的時候,比如梳毛環節,用一把牛肩胛骨製作的具有成排利齒的骨梳,一遍遍梳理筆毫時,往往一不留神就會劃破手指。“骨梳的好處是劃傷手指後很快愈合,絲毫不擔心會感染化膿。”60歲的強榮華說,當時她家除了自己夫婦倆,還有小姑子和小叔子,他們把做筆主要工序完成後,最後質量把關得靠丈夫馮宗福。

停止造筆20年前,馮宗福把剩餘的毫毛、黃麻和尚未賣出去的數十支毛筆,一齊展示出來。在這些材料之中,還有翎子、絞刀、車刀、寸刀等工具。他們用於切割和鑽孔的手動式刨車,依然能夠展示舊日為製造毛筆的風姿。

“我與土地埡村的蒙德體是同時代的造筆工匠,那時候我把本村的年輕人教會造筆,他就把他們那邊的年輕人也全部教會。”馮宗福說,他所學到的造筆技術,都是輾轉從別處傳過來的。雖然他們不都是蒙姓族裔,但是相信大家造筆的技術水平沒有差別。

歇手多年的馮宗福當時在技術上是了不起的工匠之一。他家每年最多要製造毛筆達2萬支以上。毛筆造好了,就送往射洪、蓬溪、遂寧、廣元、閬中等地銷售。“銷路好時,在一個城市幾乎就要賣完一批筆。”馮宗福說,造筆的利潤可達50%以上,這也是很多人遲遲不願放棄這個製作工藝的原因。

一支金台毛筆究竟是怎麼造出來的?馮宗福的回答是,上好的毛筆必須要做108道工序,而普通毛筆則隻要幾十道工序。毛筆的等級,除了工序環節不同外,還有用材。上等筆要用野兔、鬆鼠、黃鼠狼、羊等鬃毛部位的毛發。而楊曉蘭則表示,本地的雞毛、嬰兒剃下的胎毛等,也可以用於製筆。

“無麻不成筆”。選好毫毛之後,還要選擇韌性大、纖維粗的黃麻做筆兜。一般而言,筆兜之外,要裹上一層上述材料製成的“片毛”,就可以圍成一個錐形筆尖。把筆尖放在膠水裏浸泡,然後取起倒掛晾幹,再固定在筆杆之上,就製成了毛筆。

製取麻纖維也不簡單,需要十多道工序。擇毛和梳毛很重要,毛質和梳理效果常常就能決定一支毛筆的品質。毛筆製成後,要檢查筆尖。如果筆尖越橢圓,其品質就越是上佳。

在金台鎮製筆最為火爆的年代,金台街上兩個茶館成為毛筆交易的場所,俗稱“筆市”。南來北往的客商,一邊在茶館裏喝茶,一邊談成一批毛筆的價格。先交定金,數天之後貨錢兩清。

“毛筆最走俏時,采購員登門守候,隻要一批毛筆下架,他們就一搶而光。”馮宗福說。然而,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做毛筆如此在行的馮宗福,竟然隻有兩年小學文化功底。後來直到把自己的二兒子送進大學,他才真正感覺到自己“斯文可敬”。

據知情者介紹,金台製筆並沒有一個集中工業,大家以家庭為單位,白天到地裏幹活,晚上回家按工序各司其職。也有專門做筆的,這些人比較辛苦,從早上六七時,一直要忙到次日淩晨一二時。

做筆也有危險的時候,比如梳毛環節,用一把牛肩胛骨製作的具有成排利齒的骨梳,一遍遍梳理筆毫時,往往一不留神就會劃破手指。“骨梳的好處是劃傷手指後很快愈合,絲毫不擔心會感染化膿。”60歲的強榮華說,當時她家除了自己夫婦倆,還有小姑子和小叔子,他們把做筆主要工序完成後,最後質量把關得靠丈夫馮宗福。

停止造筆20年前,馮宗福把剩餘的毫毛、黃麻和尚未賣出去的數十支毛筆,一齊展示出來。在這些材料之中,還有翎子、絞刀、車刀、寸刀等工具。他們用於切割和鑽孔的手動式刨車,依然能夠展示舊日為製造毛筆的風姿。

“我與土地埡村的蒙德體是同時代的造筆工匠,那時候我把本村的年輕人教會造筆,他就把他們那邊的年輕人也全部教會。”馮宗福說,他所學到的造筆技術,都是輾轉從別處傳過來的。雖然他們不都是蒙姓族裔,但是相信大家造筆的技術水平沒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