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園如何聚出效益(1 / 2)

“政府發展文化產業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導支持,不可能包辦也不能包辦。”省文化廳產業處處長強金武說,文化產業園區在其萌芽階段,由政府搭建平台,帶動文化產業起步,隨後應交由市場運作,政府行為應適當淡出。而實際上,民營文化企業總產值已占全省文化係統文化產業的一半以上,成為文化產業的主導力量。

可就民營文化企業的現狀來看,數量多、體量小、監管缺失,很難享受到與國有文化企業同等的政府政策支持與扶持,民營文化企業要麼是惡性競爭的冤家,要麼是老死不相往來的“一盤散沙”,很難形成產業發展的聚合效應。省工商聯文化產業商會秘書長唐凱表示:“一些企業感覺,發展初期政府支持力度大,自己發展信心足,但是到了該企業大施拳腳的時候,卻被政府的‘嗬護’束縛住了手腳。”

對此,四川省已經擬定了《關於加快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和《重點文化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提出了7個重點文化產業43個大類的重點項目(產品),預計總投資850多億元,重點培育38家旗艦企業、83家骨幹企業和72家培育企業,參照中央和外省做法,提出了四川省支持重點文化產業發展的14條優惠政策,涉及財政、融資、土地、稅收、工商、獎勵等方麵。

產業鏈考量 擴大錢袋子,充實人才庫

融資難、人才短缺是不少地方發展文化產業的心病,也是產業園能否發揮集聚效應的瓶頸。

“文化產業企業融資難是老問題,因為風險大,銀行不敢接,而沒有資金配套,文化產業無法開展。”強金武說,全省的文化資源體量大,盡管近幾年四川省文化產業增速都不低,但比起這個巨大的“分母”,資源深度整合挖掘還不夠,這也成為產業園區後勁不足的主要原因。

去年1月,省文化廳與工行四川省分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工行省分行將提供100億元以上融資支持,配合省文化廳扶持打造一批國家級、省級重點文化企業,全力支持文化企業“走出去”。目前,該協議已推動全省170多個文化產業項目獲得了融資信貸支持。但中國工商銀行四川省分行機構業務部經理李治國直言:“資金少、融資難,究其原因還在於外界對文化創意產業還不是很了解,沒有十足的信心。”

“文化創意產業與金融界的合作需要時間和耐心,要找到能長期發展的策略。”蔡尚偉說,文化創意產業知識與智慧融合密集,盡管回報率高,但對於不了解文化產業獨特運作模式的投資者而言,風險大、成本高。

反之,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力也是破題關鍵。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在人才競爭,一個好項目,沒有好的團隊同樣做不出來。”權宏說,文化產業園建設不同於工業園,文化產業的人才不僅要懂文化,還要懂管理甚至懂城市建設。

“政府發展文化產業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導支持,不可能包辦也不能包辦。”省文化廳產業處處長強金武說,文化產業園區在其萌芽階段,由政府搭建平台,帶動文化產業起步,隨後應交由市場運作,政府行為應適當淡出。而實際上,民營文化企業總產值已占全省文化係統文化產業的一半以上,成為文化產業的主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