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規劃生意(2 / 3)

“不錯嘛,我們是不是就請他?”

午陽說:“後來他迷上賭搏,麻將、牌九、鬥地主樣樣來,沒有一樣贏得錢到。每月給老婆的生活費、逢年過節生日等給父母、嶽父母的禮數也不少,所以家人都不知道他輸錢的事。等到車子到了報廢期、牌照也到期時,他口袋裏麵布貼布,家人也沒有再湊錢給他,他就隻好當了副班司機,別人每月可收入三、四千,他也就是交上千把塊錢生活費。”

“嗯,這人做人還有底線,至少沒把生活費輸光,還可以救藥。副班司機,白天應該在家,打個電話讓他來談談。”

黎午陽打過電話,劉炳秋十多分鍾就到了。

“炳秋哥來了,坐吧。”黎午陽領他來到堂屋,倒了杯茶。根據老爺子的交待,和他一聊了起來。

“炳秋哥,我準備買輛車,想請你來當師傅。月薪三千,月休四天,不是特殊情況你可以自行安排休息時間,法定假日原則上休息,不能休則按300%付加班費。平常上班包吃,去外地出差就包吃包住。還有就是上班時間不出車,就要看事做事,表現好,年底紅包會多一些,以後事做大了,還會要炳秋哥負一些責。我們兩家是多年鄰居,弟兄之間知根知底,我相信哥哥會幫忙的。”

劉炳秋喝了口茶,相當高興的樣子。

“兄弟給的條件很優惠,我以後就跟兄弟幹了。”

聽了劉炳秋的話,黎午陽覺得這家夥蠻上路,位置擺的很正,加上平日裏講義道是出了名的,心裏也很高興。

“午陽,我有兩個事先要說明。一個是買車後一定要買保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現在臭水平的司機太多了。另一個就是、就是……

“炳秋哥你別就是了,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想留點錢在手裏打牌,那我們先簽一份三個月的試用協議,就按兩千一月寫,但還是給三千,三個月後簽正式協議,增加了工資伯父伯母和嫂子都會高興不是?那炳秋哥什麼時候過來?”

“我要先和車主聯係好,讓他趕緊找副班司機。能脫開身我就過來,和你一起買車買保險。”

黎午陽找出筆、紙、複寫紙,開始起草協議。張爺爺也從房間裏出來和劉炳秋說話。剛才他不出麵,主要是怕他在場增加不必要的變數。

因為都是講好了的,寫起來很快。眼看黎午陽和劉炳秋就要在甲乙雙方的位置簽字,黎母羅紅英喊吃中飯了,黎午陽心裏噔了一下,就沒提簽字的事,張羅倒酒吃飯。

張老爺子中午又是兩斤酒,黎母和劉炳秋小酌了幾杯。黎午陽是不喝酒,一則一直在讀書,沒有練酒量的機會;二則臉上的青春痘從高中起就未消停過,有時吃點牛肉羊肉的都要長很多,喝酒就更厲害了。按說他179厘米的身高,一身結實的鍵子肉,修長的雙腿,猿臂蜂腰,上半身整一個倒三角,應該是女孩子們趨之若鶩的人才對,可同學們有的在高中就偷戀、在大學更是出雙入對。而他卻是形單影隻。唯一可以使他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的是:他的三個同室也跟他一樣,整整齊齊四光棍。

也難怪,在理工科重點院校中,女同學本就不多,長得靚的更如大熊貓般珍稀。

直到送走劉炳秋,黎午陽也沒再提簽字的事。張老爺子又安排聯係屠戶、牛販子,還要聯係五、六個勞動力。屠戶很好找,一個同學初中畢業就跟其父殺豬,偶爾也殺牛的,就住在本村,兩裏路不到。

要找勞動力就難了,這裏是近郊,腦子好使的有的是賺錢的門道,腦筋不靈光不會偷奸耍滑,也多的是人請。剩下一些就是上不了道的,象賭錢打牌的、偷機摸狗拔蒜苗的,有錢有勢的他們不敢惹,弱勢群體惹不起他們。

黎世華兩兄弟有武功,黎世華當了一小幹部,弟弟黎秋華是市裏數一數二的房地產老板。哪個混混來操蛋,那才是叫真正的不長眼!其實黎家也沒有什麼東西好偷的,無非就是樹上的果子和魚塘裏麵的魚。別人家是養不成魚的,魚兒還沒有長大,就被偷了個精光,還不知道怎麼被偷的。

正當黎午陽一籌莫展時,媽媽發話了:“叫你叔叔派幾個人過來不就行了。”

當即給叔叔打了電話,叫他安排六個人後天過來,主要工作就是打木樁,然後在木樁上捆幾根樹,把家四周圍個大院子,要帶好錘子、鉗子等工具,其它材料不用帶。具體的明天下午再打個電話。

圍院子幹什麼,午陽就沒有說,把話講得活一點,說明黎午陽心裏還是有想法的。張爺爺講要帶自己五年,父母也同意,自己心裏也願意,可現在畢竟沒見一點真東西,心裏難安呐!特別叔叔是一直堅持讓自己考公務員的,知道自己將丟開5年,是不是會生氣呀。

看看媽媽帶著鎌刀筐子去了地裏,黎午陽知道是去割漁草。從學校回來幾個月,他每天除了早晚鍛煉,白天基本上是看書,準備考公務員。看書累了就承擔了割魚草、澆菜水等一些家務。現在自己有了事情,就沒辦法幫媽媽了。

母親在市裏一家化工廠上班,到50歲就退了休。本來父親單位分了福利房,後來房改時又買了下來,父母就住在那裏。黎午陽兩歲時就送來給奶奶帶,後來長大準備接回去上學,奶奶、姑姑、叔叔都不同意,午陽自己就更不願意,父母也就樂得順水推舟,將其留了下來。

那時三個姑姑、一個叔叔都在上學,花錢多又無來源,黎世華兩口子的工資剛剛夠一大家人開銷,估計他們是最早的月光族了。到叔叔黎秋華上大學時,三個姑姑己相繼出嫁,家裏就隻留下了祖孫兩個,父母到了周末節假日,基本上都在這裏過。去年母親退休,正好叔叔一家又搬走,奶奶跟著去帶小孩,父母就回來住了,父親那套房子租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