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達夫簡介(1 / 1)

鬱達夫簡介

鬱達夫(1896~1945),原名鬱文,幼名蔭生、阿鳳,字達夫,浙江富陽人。他是我國20世紀初最活躍的作家之一,他在小說、散文、舊體詩詞以及評論方麵都有佳作,是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位在世時就已出版日記的作家。

鬱達夫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7歲入私塾,9歲便能賦詩。他曾先後就讀於富陽縣立高等小學、杭府中學。1911年,他開始創作舊體詩,並向報刊投稿。

1914年7月,鬱達夫進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後開始嚐試小說創作, 1919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1921年6月,他與著名文化人士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東京創立了新文學團體創造社。

1922年3月,鬱達夫自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歸國。5月,他主編了《創造季刊》創刊號。1923—1926年,他先後在北京大學、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1926年底,他返回上海後主持創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編《創造月刊》和《洪水》半月刊,發表了《小說論》《戲劇論》等大量文藝論著。

1928年,鬱達夫加入太陽社,並在著名作家魯迅的支持下,開始主編《大眾文藝》。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為發起人之一。12月,他發表小說《遲桂花》。

1933年4月,鬱達夫移居杭州後,寫了大量山水遊記和詩詞。1936年,他任福建省府參議。1938年,他赴武漢參加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12月,他赴新加坡,主編《星洲日報》等報刊副刊,此期間寫了大量政論、短評和詩詞。

1942年,日軍侵占新加坡,鬱達夫與著名作家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蘇門答臘的巴爺公務,他化名趙廉。1945年,他在蘇門答臘失蹤,後來默認1945年為其逝世之年,終年49歲。

鬱達夫在文學創作上的主張是: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此,他常常把個人生活經曆作為小說和散文的創作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飾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個性特點和人生際遇,對當時一批青年作家產生了深刻影響,形成了20世紀初我國文壇一股浪漫派的壯觀潮流。

1921年10月,鬱達夫出版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由此奠定了他在新文學運動中的重要地位。1923年7月,鬱達夫創作了《春風沉醉的晚上》,這是我國現代文學上最早表現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鬱達夫創作的作品還有《血淚》《蔦蘿集》《小說論》《文藝論集》《戲劇論》《寒灰集》《文學概說》《日記九種》《雞肋集》《過去集》《孤獨者的愁哀》《迷羊》《奇零集》《達夫代表作》《在寒風裏》《薇蕨集》《她是一個弱女子》《仟餘集》《達夫自選集》《斷殘集》《浙東景物紀略》《屐痕處處》等。

鬱達夫的文學活動貫穿了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的幾個重要時期,從最初表現青年的苦悶,逐漸擴大到反映勞動人民的不幸,他的作品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部分精神麵貌。他的作品,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有較高的成就,因此曆來被認為是“五四”優秀短篇小說園地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