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觀塘(1 / 2)

由於歸元城的紡織產業比較發達,所以對蠶絲的需求特別大。觀塘鎮則是歸元城轄下最大的蠶絲產出地,幾乎所有的農戶都種植桑田。

得益於大量的蠶絲交易往來,觀塘鎮雖然隻是一個偏僻小鎮,但是卻比較繁華,吳家在這邊也擁有著一座中等大小的農莊,專門負責產絲。

雖然表麵上看來一切都很正常,但吳淵還是發現了一些不自然之處。

無論現在的觀塘鎮如何繁盛,但它畢竟是歸元城西北處的偏僻小鎮,和主城之間的往來距離實在是有些遠了,這不符合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遙遠的路程必然增加運輸的成本,即便是輕便的蠶絲

這不是正常的產地分布,很有可能是靜虛宗初始就製定的強製規劃。但是由於所得的信息太少,吳淵無法推測出具體的事實麵貌。

不諧之處,必多妖異。吳淵作為一個無足輕重的門客,所能做的也隻有謹言慎行,多思少言。

等到吳淵趕到了觀塘道院,果然不諧之處變得越來越多。

觀塘道院和歸元城其他小鎮道院鎮守有極大的不同之處——觀塘道院並未設置在小鎮之中。

據說是由於初代的內門弟子感覺鎮中人煙往來影響其課業修行,所以擅自將道院搬遷到了鎮外的丘陵之中,而鎮上隻是另外設置了一處門客值守院。其後的鎮守弟子由於習慣了丘陵中幽靜的環境就沒有再將道院遷回,從而使觀塘道院成了歸元城轄下唯一的特例。

理由很是冠冕堂皇,但是稍稍深思就會發覺破綻百露。

以吳淵這麼些年對靜虛宗的觀感,其行事方針可用四個字概括那就是——墨守成規。

一個內門弟子因為自身的原因而改動靜虛宗的原有規劃,在吳淵看來他的膽子可謂大的沒邊了,就這樣還被後續落實成既定事實,如果按照正常的靜虛宗行事方針,唯一的下場隻能讓吳淵聯想到了一個人——就是柳觀。

但靜虛宗對這件事和柳觀之事的處理可謂是天差地別,這就細思恐極了。唯一的解釋就是道院的原本規劃就是在現在所在之地,所謂的理由不過是掩人耳目的說法。

這件仿佛笑談一般的曆史事件能讓吳淵聯想到的隻有一個人——司空鏡。正確來說是司空鏡曾經提到的歸元城大陣的說法。

但是這個聯想又有點牽強,主要是因為吳淵匱乏的武學常識,無法將事態落實,隻能作無端猜想。

吳淵來到門客值守院後便與其中的負責之人交換了印信,隨後便被其帶領著日日赴宴。

吃喝是其次,主要是借此在觀塘鎮中亮相,與各大商會工會的負責人稍稍接觸下,走個流程表明身份,以便日後庶務交割。

如此五日之後,那人便丟了塊玉玨給吳淵,隨後打道回城了。

玉玨之上花紋繁雜,似乎是一種小型陣法,而其中更有一道氣息回旋流轉。聽交接的人說此玉玨乃是一種特殊的境界之物,由於道院沒有設在鎮中,一旦觀塘內發生自身無法解決的緊急事件,便可將此玉玨震碎。

隻要人在鎮中,玉玨中的氣息便會觸發預警陣法,從而勾連到道院中的大陣。道院中就會立刻派人前來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