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個一早,濱海橫跨博陽、山禾兩區的高架橋中心地帶發生重大車禍,兩輛貨車相撞翻車,導致整個高架橋十幾公裏的道路嚴重堵塞。上午9點,報社接市府辦通知,新任市委書記杜庚親自驅車趕往事故現場,要求報社派記者相隨。
管交通口的記者去了省城探親,總編室便臨時調度了馬曉麗前往。
原本以為這也不是什麼太大的事情,頂多是在頭版發一則“市委書記親臨車禍現場視察”之類的幾百字新聞罷了。回來後馬曉麗寫完稿子就遞到了總編室,總編室審完後就轉到了值班副總編劉琦那裏。
按照慣例,這種稿子隻要突出領導的正麵形象即可。劉琦審完,見沒有什麼問題,剛準備簽發,突然接到市委辦主任宋亮的電話,說市委辦要審稿。
關於一把手的新聞,市委辦要審稿也合乎“規則”,劉琦也沒有太在意,隨手就將稿子傳真給了市委辦。可沒有半個小時,宋亮打回電話來,說稿子即沒有深度也沒有高度,領導很不滿意雲雲,必須要修改。
沒辦法,隻好將稿子打回去,讓馬曉麗修改。一連修改了好幾遍,可市委辦那邊還是不撒口,就連劉琦都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如果是普通的稿子,頂多是撤了不上版就是,可這新聞涉及市裏一把手,撤是撤不得的,隻好繼續硬著頭皮繼續改。短短幾百字的稿子,馬曉麗和張綱兩人幾乎是字斟句酌,也沒有發現有任何不妥之處。
馬曉麗憤憤地起身,撂下一句話氣呼呼地走了,“愛改不改了,老娘不侍候了。”
馬曉麗發脾氣走了,張綱手裏捏著那張稿子神sè非常煩躁鬱悶,心裏暗暗罵道,狗rì的官僚主義,就這麼一個破事兒,市委書記在車禍現場呆了幾分鍾還能體現出什麼高度和深度來。
“張主任,可以讓我看看稿子嗎?”安在濤在一旁聽了半天了,大體上弄明白了怎麼一回事。
“哎。”張綱歎息一聲,隨手將稿子遞給了安在濤,“小安啊,新聞這碗飯不好吃哦,哎!”
安在濤接過稿子看了一眼,也沒看出什麼毛病來。以他前世多年的媒體從業經驗來看,這則新聞稿子非常中規中矩,是傳統的正麵報道。可,市委辦何以對這麼一則新聞揪住不放呢?
安在濤沉吟著,突然眼前一亮。
濱海的高架橋是前任市委書記高洋當市長時所建,曾經作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典型被廣為宣傳,成為高洋在濱海主政10年最具代表xìng的政績工程之一。但安在濤分明記得,這高架橋分明在99年就已經拆了,取而代之的是兩座立交橋和一條環城濱海大道。同樣地,這也是繼任者杜庚最耀眼的政績工程。
難道……安在濤心裏暗暗笑了起來,原來如此。看來,這剛剛上任的杜書記有心要借題發揮,拆了前任修建的高架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