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第721章【黎明前的黑暗】
安在濤不想當單純的礦難的救火隊員,他想要從製度本身入手在“治理”上做出一些努力。東風煤礦礦難結束之後,他返回燕京,連續主持召開了好幾個煤礦安全會議,主導下發了好幾個治理煤礦安全的綱領性文件。
但個人的努力與無情的現實相比,是那麼地無力和蒼白。春節前,礦難又發……在2007年年末到2008年燕京奧運會舉行前的大半年時間裏,國內一共發生百人以上死亡礦難事故7起,安在濤馬不停蹄地奔走在全國各地的重點產煤區,用疲於奔命來形容他這一段時間的工作,毫不為過。
2008年1月4日,王官屯礦難。
當地媒體的報道稱:凜冽的北風敲打著這個高大的身影。這位國家安監總局副局長兼國家煤監局局長正值壯年,但縱然是這樣健壯充沛的體力和精力,在一次又一次不得不直麵上百條以上生命逝去的慘劇、死者家屬撕心裂肺的哭聲,以及礦主推脫責任的謊話,他都有些撐不住了。
安在濤趕到王官屯礦難現場的時候,已經是下午5點,他沒有吃飯,立即聽取彙報。從晚上開始,一直到第二天淩晨2點。
他問礦主采這個煤礦一共投入了多少錢,礦主回答說是1000多萬元,年產15萬噸,儲量3000多萬噸。但敏銳的安在濤立即意識到這人在說謊,他立即拍案而起怒斥道,“你在說謊馬主任,立即展開調查,速度要快一點。”
其實不僅是安在濤這個局長疲於奔命,跟著他到處出行救火的這些下屬們也疲倦到了一個極點。馬曉強點點頭,拖著沉重的腳步帶人去調查。
兩天後,安在濤的判斷被證實了——王官屯礦超負荷運轉年產30萬噸,儲量為6000萬噸,礦主把所有數字都打了對折。
問責,處理,與地方官員溝通,上報國務院,返回燕京寫工作報告……一係列雷同的程序。
然而,在幾天以後,安在濤又不得不再次從燕京乘機飛往西部的另外一個城市,等待著他的是凜冽的西北風和滿天席卷的沙塵暴,還有無數遇難者家屬撕心裂肺的哭聲哀嚎聲。
事故發生在1月17日晚9時40分,西煤集團八裏井煤礦發生爆炸,第二天清晨匆忙奔赴現場時,已確定有40人死亡。
……
……
2008年的1-2月份,從月頭到月尾,安在濤一直在忙,在家裏住的時間,夏曉雪掐著指頭都能數的過來。
2月1號,中紀委、監察部、國資委、安監總局聯合召開了新聞發布會,通報全國4500餘名幹部已從煤礦撤資4.73億元。安在濤在會上拍案而起,他說2007年以來,通過對煤礦重特大事故的查處,深深感到事故多發的深層次原因包括事故背後的**,官*商*勾*結、權錢交易,所以“要注重查處事故背後的**問題”。
隨後安在濤率總局煤礦整頓關閉督查組奔赴南湖省,幾天內跑遍了七個地市。在檢查的過程中,安在濤無奈地發現,停產整頓的煤礦大多是一些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礦井,在這樣的情況下,驗收通過率再高,甚至達到95%、100%,又能有什麼意義呢?
南湖省的工作剛告一段落,安在濤又臨危受命被派去東北,頭銜仍然是“國務院工作組組長”。事實上,“組長”是安在濤除“局長”之外最常用的頭銜,這或許也是安在濤最不想要的頭銜——每當他變成“組長”時,也往往意味著一起礦難事故的產生和一段焦心的旅程。
2008年4月份,《經濟日報》在頭版刊發了這樣一篇文章:《安在濤——痛並奮鬥著》
“安在濤大概是2007年以來全國罵人最多的官員。就像他那些言猶在耳的‘狠話’,他那張冷峻的麵孔也讓人過目不忘。2007年9月臨危受命以來,這位國家煤監局局長目睹了整個國家近一年來此起彼伏的礦難,因此在這張麵孔上麵,公眾可以看到痛苦、憤怒和疲憊與日俱增。”
“在以前擔任東山省房山市市委書記的時候,安在濤的風格並非如此,那時采訪過他的中央電視台主持人雪莉說他看起來心態平和,高大英俊,氣度儒雅。這種變化是因為他得一次又一次直麵血淋淋的礦難,頻密的礦難與安全事故使他的心靈與精神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央視主持人雪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有專家認為,我們的安全監察體製曆來縱橫交錯、條塊分割。在煤炭行業,實行的是垂直監管,非煤炭行業的安全監管則以地方政府管理為主。以煤炭行業為例,如果全國的煤礦安檢要像美國那樣一年進礦山檢查4次,安檢人員的配置起碼要增加3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