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經,漢朝出現的選舉官員的科目,始於漢武帝時期,一直到後來的宋神宗時期才被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初唐重臣裴炎、裴行儉都是明經出身。
明書和明算是選拔文字訓詁和數學計算方麵專門人才的科目,就是有人靠這兩個科目考上了,也沒前途。既然是沒有前途的事,就激發不了考生讀書的興趣。
明法選拔法律方麵的人才,但革命維新不破不立,法律是個軟套子,自然被武則天白眼向青雲地選擇性忽視。她的眼光落到了進士科上麵。
進士科由隋煬帝首創,唐初並未受到特別重視,敘階一般為從九品下階,低於明經,考試標準也有所不同。
《文苑英華》中載有貞觀元年進士及第者上官儀的策文,聲律嚴格,文辭華美,通篇用典,頗有六朝的奢靡之風。
上官儀以文名取勝,是唐初進士及第者以文名而受到武則天擢升的第一人,從中可以反映進士科以文取士的實質。及至武則天秉政,有意識地淡化經學,大崇文章,進士科的地位大幅上升。
永隆二年(公元681年),武則天已廢掉太子李賢,全麵有效地掌握政權,朝廷頒布《條流明經進士詔》,進士科加試“雜文”,並明確把“識文律”作為進士及第的首要條件。
該詔令可說是唐代科舉史上標誌性的重要文件,文辭之重在進士科中得到了製度保證,由是文學大興,進士科重於天下。以致宰相薛元超把自己始終不得進士及第作為平生三大恨之一。
作為執政者,武則天無法改變千百年來深植於人們心底的天理人倫,但她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時人們的價值取向。武則天對於科舉製的改革不光體現在文采上,她還開創了武舉,以示文武並重。
她的選拔標準太過荒誕,因為考試隻考射箭舉重等武藝和膂力,而不論運籌帷幄的韜略智謀。特別還要求身高六尺以上(大致相當於今天的1.8米),要人長得帥,話說得漂亮,這看起來不像在選拔軍事人才,倒像是評選健美先生。
淡化儒學,抑製道教,把人們的視線吸引到詩賦的風花雪月和釋教的幽微義理上去,武則天熱心地為民眾安排好精神生活,而她自己自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還應該是萬眾矚目的中心部分。
從卑微的才人、侍女,到如今掌控天下唯我獨尊的女皇帝,既然當上了主角,她就絕不肯淡出視線。她自稱彌勒轉世,稱帝後即加尊號“聖神皇帝”,此後又連續加上尊號“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乃至“天冊金輪聖神皇帝”。慈氏指彌勒,金輪稱自己為轉輪王,這是同時以彌勒佛和轉輪王自居。她的想象力震古爍今,就連浩如煙海的佛家傳說裏也難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