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雖然出生在平民家庭,但因為是老小,被父母溺愛有加,什麼好吃的都留給他吃,也不用下地裏幹活,因為有幾個哥哥頂著呢。所以日子過得也是相當的滋潤。
但如果日子過得太舒服,人就容易滋長懶散的習氣。
劉邦也沒逃出這個怪圈。
雖然家裏不富裕,但家裏的長輩對他卻抱有很高的期望,尤其是劉太公堅信自己的小兒子是“龍的傳人”,望子成龍的他勒緊褲腰帶,破例把劉邦送進馬維先生的馬公書院讀書習字。但劉邦對這些“之乎者也”根本就不感興趣,反倒成了和先生作對的孩子王。最後被趕出了私塾,這致使劉邦沒認識幾個大字就輟學了。
劉太公很失望,望子成龍的夢就此被打了個粉碎。不過,這沒什麼大不了的。既然對讀書沒興趣,那就幹別的吧。
生在農家,不識字沒關係,隻要是一把種地的好手,照樣也能吃得開。
所以,比較務實的劉太公帶著劉邦來到田間地頭,打算把自己種地的經驗都傳授給小兒子。劉邦雖然身為貧下中農,但這些年已經養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對田間勞作看都懶得看一眼,如果指望他拿起鋤頭種地更是奢望。
就這樣,劉邦天天東遊西蕩、遊手好閑、無所事事,堅定地站在了“啃老族”的行列,並以此為榮。
劉太公拿小兒子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對他也徹底失望了。
偶爾吃一頓兩頓,沒什麼大不了的。但長年累月地吃,哥哥、嫂子們不樂意了。親兄弟還明算賬呢,所以都吵吵著要劉太公分家。
一個國家不管到了什麼時候,團結是最主要的,一個家庭也是如此。總不能因為小兒子蹭飯,而鬧得兄弟感情不和吧,於是劉太公選擇了分家。
讓劉太公想不到的是,分家後的劉邦依然劣性不改,吃光了自己的那份家業後,又開始外甥打燈籠——照舊,而且變本加厲,由“吃一家”演變為“吃三家”。
雖然因為蹭飯而遭遇白眼冷對、冷嘲熱諷,但劉邦卻樂此不疲。一個人蹭一頓飯不難,難就難在常年蹭飯。這種厚臉皮不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劉邦真是領悟到了“厚黑之道”的精髓所在,這姑且也算是他的一個“本事”吧。
看到不思進取的小兒子到了這種地步,劉太公實在是不能把他和“龍的傳人”掛上鉤,他除了搖頭歎息外,開始懷疑自己在若幹年之前見到的那件怪事了。
劉邦不僅在家裏蹭飯,而且喜歡喝酒,好女色。
他常常到寡婦王媼、武負那裏去喝酒,喝醉後躺倒就睡。武負、王媼看到他身上經常有龍出現,覺得這個人很奇怪。
由於劉邦吃飯都得靠蹭,根本就付不起酒錢,所以他堅持能賴就賴的原則,長期“打白條”。
雖然是寡婦開的酒館,但也不是好惹的,那麼劉邦為什麼就能長期吃白食呢?
原來,劉邦每次到店中暢飲,買酒的人就會增加,售出去的酒是平常的幾倍。因為大家都想看看有龍出現的怪現象。劉邦為店裏帶來了生意,老板娘自然就不追要劉邦的那份兒酒錢了。
有了長期飯票,解決了溫飽問題的劉邦沒有止步,像現在很多的年輕人一樣,雖然沒有工作,卻放蕩不羈,喊著“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的”口號,和各路“混混”稱兄道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