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知趣的蕭何、曹參又堅定不移地把球傳給了劉邦。他們宣稱不管是從能力還是人緣上講,劉邦才是眾望所歸的領導。
終於繞回來了,劉邦長籲了一口氣。
這時,下麵有人喊:“老大,你是赤帝子轉世,就帶著大家幹吧。”
關於這個赤帝子,還有一個略帶玄幻的記載:
當時,跑路的劉邦以芒碭山為據點落草為寇,手底下有十幾個人。有了自己的隊伍後,心裏很高興,那自然要喝上幾杯小酒助助興。酒足飯飽之後,劉邦就帶著這隻隊伍在芒碭山轉悠。有人前來稟報說:“前麵有條大蛇擋住了去路,還是回去吧。”
如果在平時,劉邦會毫不猶豫地返回。可現在不同了,有道是酒能壯膽,劉邦借著酒勁表現地十分勇敢,說道:“大丈夫走路,有什麼可怕的。”
於是,劉邦手握寶劍縱身躍起,把蛇斬成兩段,看來劉邦這人還是練過功夫的(估計是打群架的時候練出來的)。
斬白蛇之後,看到一位老婦在哭,有人上去詢問原因,老婦說,赤帝子殺了她的兒子白帝子,人們不太相信,結果老婦突然不見了,周圍人都很吃驚,認定劉邦就是赤帝子。
劉邦斬殺白蛇的事情早就被傳得沸沸揚揚了。如今,經這人提起後,人們更加認定劉邦就是帶著他們造反的頭。
為了讓劉邦死心塌地帶著他們造反,沛縣父老煞費苦心,還找半仙算了一卦,結果卦象顯示隻有劉邦才能帶領隊伍逢凶化吉(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
既然是天命所歸,再推辭的話連老天爺也不高興了。再說,劉邦的目的也達到了,這支隊伍還是比較牢靠的。
於是,劉邦宣誓就職“沛公”。在坐上龍椅之前,“沛公”的稱呼一直陪伴著他。
在這裏需要說明一點,劉邦所當的“公”不同於秦國的“三公”,而是沿襲楚國縣宰的官名,所以,“沛公”在這裏是“沛縣縣長”的意思。
為了營造聲勢,劉邦在沛縣舉行了祭黃帝、蚩尤的造反宣誓活動,並將戰旗染為紅色,向世人昭示他“赤帝之子”的本色。
就這樣,劉邦走上了造反之路。
當時,大家流行這個,沒事就拉幾個人,扯上幾塊破布,就造反了。
造反看起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真要把這件事做好,就離不了軍隊,隻有手裏有過硬的槍杆子,別人才會拿你當回事,你也才能攻城略地。否則不僅是空談,還要賠上自己的小命,因為你選擇造反時就已經站在了當時政府的對立麵。
當時做“混混”時,還離不了小弟,如今和強大的秦王朝抗衡,更離不開兄弟了,所以,劉邦在沛縣征集了包括蕭何、曹參、樊噲等在內的三千子弟兵,有聲有色地造起了反。先後攻打胡陵、方與,然後退回駐守豐邑(今江蘇豐縣)。
這就是劉邦,要麼不幹,要幹就大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