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民與曆史:A.教會中人;B.貴族及第三階級;C.戰爭;D.民間傳說中的法國曆史。詳見林惠祥:《民俗學》(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的有關內容。
事實上,從中國人的習慣分類和新中國成立後的學術用語來看,法國的山狄夫(PSaintyves)的分類更接近我們的期待。他把民俗分為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三大類,在這三大類下麵,又具體分出若幹小類。這種劃分很符合中國人的口味。
物質生活包括:(1)經濟的物質(土地或城市、食料、居住);(2)生態的方式(勞動);(3)營利與財富。
精神生活包括:(1)語言;(2)民間知識及運用;(3)民間睿智;(4)美學;(5)神秘觀念及活動。
社會生活包括:(1)血緣關係;(2)地緣關係;(3)特殊聯盟(經濟的、政治的、競技的)等內容。鍾敬文:《民俗學與民間文學》,載《鍾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上)》,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179頁。
山狄夫的分類對中國民俗學的分類具有很大的影響。除此之外,對中國民俗分類的影響非常大的是日本的學者。柳田國男將民俗分類為:(1)有形文化(住、食、衣、生活資料的取得,交通、勞動、社會組織、婚姻、誕生、死亡、節日活動及祭禮等);(2)語言藝術(故事、傳說、民謠、謎語、諺語等);(3)心意現象(知識、生活、技術、生活目的)。關敬吾:《民俗學》,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第24頁。後滕興善的分類更具有代表性,他將民俗概括為四個大類:有形物質民俗,社會集團民俗,口傳語言民俗,無形心意民俗。[日]後滕興善等:《民俗學入門》,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參見有關正文目錄。這種分類,我們在後麵對中國學者的有關分類引述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前者的影響。
就像中國民俗學的建立是受國外民俗學影響的結果一樣,中國學者對民俗學的分類基本上也都受到各種外國分類法的影響。烏丙安的分類是四個大類:(1)經濟的民俗;(2)社會的民俗;(3)信仰的民俗;(4)遊藝的民俗。參見烏丙安:《中國民俗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其經濟民俗的二級分類是:物質生產民俗、交易和運輸民俗、消費生活民俗等;社會民俗的二級分類是:家族、親族的民俗,鄉裏社會的民俗,個人生活禮儀民俗,婚姻的民俗等;信仰民俗與遊藝民俗並未按二級分類,而是根據研究來設置內容。陳勤建的分類也是四類:(1)有形物質民俗;(2)人生社會民俗;(3)心意信仰民俗;(4)遊藝競技民俗。參見陳勤建:《中國民俗》,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第七章,其中,有形物質民俗包括衣、食、住、行;人生社會民俗包括個體人生社會民俗、小群體人生社會民俗、大群體人生社會民俗;心意信仰民俗包括崇祀、禁忌、兆卜、巫蠱等;遊藝競技民俗下則未加細分。以上兩個分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法國、日本等外國民俗學分類的影響,甚至一些術語如“經濟”“社會”“有形物質”“無形心意”則完全相同。
(3)人民與曆史:A.教會中人;B.貴族及第三階級;C.戰爭;D.民間傳說中的法國曆史。詳見林惠祥:《民俗學》(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的有關內容。
事實上,從中國人的習慣分類和新中國成立後的學術用語來看,法國的山狄夫(PSaintyves)的分類更接近我們的期待。他把民俗分為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三大類,在這三大類下麵,又具體分出若幹小類。這種劃分很符合中國人的口味。
物質生活包括:(1)經濟的物質(土地或城市、食料、居住);(2)生態的方式(勞動);(3)營利與財富。
精神生活包括:(1)語言;(2)民間知識及運用;(3)民間睿智;(4)美學;(5)神秘觀念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