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寶:群眾路線的終身成功實踐者(1 / 3)

老書記常說:“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群眾的溫飽解決了,但村民的“錢袋子”還沒能鼓起來。為此,他動足腦筋,說服群眾,從鄰村買回了一盤大石磨,辦起了糧食飼料加工廠,點燃了華西工業化的希望。“農業學大寨”時,老書記帶領華西人表麵上搞得沸沸騰騰,暗地裏悄悄辦起了一家小小的五金廠。為了保密,他和村幹部讓人在工廠的四周築起圍牆,窗戶蒙上厚布,對外守口如瓶。這個小五金廠隱姓埋名10年,第一年就為村子掙了5萬元。當初,這個小廠仿佛隱藏在原始森林中一樣,很多參觀者感歎道:“隻聽機器響,不見小工廠”。到改革開放前夕,全村的工業又有了長足發展,先後創辦了板網廠、藥械廠、織布廠等一座座工廠。這時,當絕大多數中國農村還在為能否辦廠爭論不休的時候,華西已有了雄厚的經濟家底。

1985年8月19日這一天,是很多華西黨員幹部難忘的一天。炎炎烈日下的南京雨花台烈士群雕前,老書記率領全村黨員幹部莊嚴宣誓:“我們決心苦戰三年,目標一億,誰若三心二意,老天不容,百姓不容!”宣誓尚未結束,老書記已是淚流滿麵。突然,雷聲大作,驟雨傾盆,淚水、雨水交融一起。然而,任風聲再響、任雨點再大,老書記依舊凝然不動,麵對著村幹部們大聲說:“我們跑了兩百多公裏的路,來向革命先烈宣誓,就是要實現我們製定的億元村奮鬥目標,要實現這一奮鬥目標,關鍵是我們這些黨員和幹部。我們搞經濟、搞建設,也要像革命先烈那樣,舍生取義,視死如歸。我們要不怕犧牲,克服困難。黨員、團員打先鋒,幹部、骨幹挑重擔。決戰三年,實現‘三化’、‘三園’億元村……”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帶領華西人又開啟了第二輪創業曆程。1979年,全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老書記敢於實事求是,根據華西人多地少,工業發達,集體家底厚的實際,提出了一個調整產業結構的方案:全村500多畝糧田由30名種田能手集體承包,絕大多數勞動力轉移到工業上去。這一做法得到了群眾的支持,為華西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認為,當初之所以沒有“分田到戶”,主要原因是聽中央的。中央講“宜統則統、宜分則分”。從華西來說,既統了,也分了,主要做到“兩句話”:集體重工抓糧,個體修補種養。

進入90年代,華西的發展又邁上了“快車道”。1992年3月,鄧小平同誌南方談話公布後,他就預感到全國經濟要有一次大的發展。於是,他在第二天淩晨2點,就立即召集黨員幹部開會,提出進行新一輪創業的目標。當華西人使盡渾身解數,吃飽喝足原材料後,鄧小平同誌南方重要講話,才在全國掀起了一個加快改革、經濟大上的熱潮。隨之而來,原材料價格迅速上揚。這時有人向老書記建議,把購進的原料賣出,大賺一筆。可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把原材料用於企業的正常生產,保證客戶的需求,維護了華西企業的信譽。後來,外界傳說老書記是:“開了一次會,賺了一個億!”1999年,“中國農村第一股”華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其實,當初在決定股票要不要上市時,村黨委在家的12名委員進行了投票,結果是11票讚成,1票反對,這1票就是老書記。事後告訴大家:“我故意投反對票,就是要看看班子成員,敢不敢說真話,能不能作出正確的決定!”

老書記常說:“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群眾的溫飽解決了,但村民的“錢袋子”還沒能鼓起來。為此,他動足腦筋,說服群眾,從鄰村買回了一盤大石磨,辦起了糧食飼料加工廠,點燃了華西工業化的希望。“農業學大寨”時,老書記帶領華西人表麵上搞得沸沸騰騰,暗地裏悄悄辦起了一家小小的五金廠。為了保密,他和村幹部讓人在工廠的四周築起圍牆,窗戶蒙上厚布,對外守口如瓶。這個小五金廠隱姓埋名10年,第一年就為村子掙了5萬元。當初,這個小廠仿佛隱藏在原始森林中一樣,很多參觀者感歎道:“隻聽機器響,不見小工廠”。到改革開放前夕,全村的工業又有了長足發展,先後創辦了板網廠、藥械廠、織布廠等一座座工廠。這時,當絕大多數中國農村還在為能否辦廠爭論不休的時候,華西已有了雄厚的經濟家底。

1985年8月19日這一天,是很多華西黨員幹部難忘的一天。炎炎烈日下的南京雨花台烈士群雕前,老書記率領全村黨員幹部莊嚴宣誓:“我們決心苦戰三年,目標一億,誰若三心二意,老天不容,百姓不容!”宣誓尚未結束,老書記已是淚流滿麵。突然,雷聲大作,驟雨傾盆,淚水、雨水交融一起。然而,任風聲再響、任雨點再大,老書記依舊凝然不動,麵對著村幹部們大聲說:“我們跑了兩百多公裏的路,來向革命先烈宣誓,就是要實現我們製定的億元村奮鬥目標,要實現這一奮鬥目標,關鍵是我們這些黨員和幹部。我們搞經濟、搞建設,也要像革命先烈那樣,舍生取義,視死如歸。我們要不怕犧牲,克服困難。黨員、團員打先鋒,幹部、骨幹挑重擔。決戰三年,實現‘三化’、‘三園’億元村……”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帶領華西人又開啟了第二輪創業曆程。1979年,全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老書記敢於實事求是,根據華西人多地少,工業發達,集體家底厚的實際,提出了一個調整產業結構的方案:全村500多畝糧田由30名種田能手集體承包,絕大多數勞動力轉移到工業上去。這一做法得到了群眾的支持,為華西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認為,當初之所以沒有“分田到戶”,主要原因是聽中央的。中央講“宜統則統、宜分則分”。從華西來說,既統了,也分了,主要做到“兩句話”:集體重工抓糧,個體修補種養。

進入90年代,華西的發展又邁上了“快車道”。1992年3月,鄧小平同誌南方談話公布後,他就預感到全國經濟要有一次大的發展。於是,他在第二天淩晨2點,就立即召集黨員幹部開會,提出進行新一輪創業的目標。當華西人使盡渾身解數,吃飽喝足原材料後,鄧小平同誌南方重要講話,才在全國掀起了一個加快改革、經濟大上的熱潮。隨之而來,原材料價格迅速上揚。這時有人向老書記建議,把購進的原料賣出,大賺一筆。可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把原材料用於企業的正常生產,保證客戶的需求,維護了華西企業的信譽。後來,外界傳說老書記是:“開了一次會,賺了一個億!”1999年,“中國農村第一股”華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其實,當初在決定股票要不要上市時,村黨委在家的12名委員進行了投票,結果是11票讚成,1票反對,這1票就是老書記。事後告訴大家:“我故意投反對票,就是要看看班子成員,敢不敢說真話,能不能作出正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