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貫英一躍成為僅次於大哥許貫文、四弟許貫傑的諧星,而導演吳語森因為接連執導兩部賣座大片,也隨即成為嘉禾最當紅的導演。
……
《發錢寒》上映的同時,許貫文已經將一百萬美金彙給了許貫武。
收到資金之後的許貫武立刻啟動了《洛奇》這部電影的拍攝工作。
許貫武知道在好萊塢自己是一個陌生人,為了保證自己的投資利益不受損害,他特地去保險公司進行投保。
好萊塢為了保證投資人的利益不受損害,也有專門保險公司提供“完片擔保”。他們會事先審核這部電影的投資,確保劇本、拍攝日程、預算的合理性。然後在拍攝期間監督各項支出,在影片出現超支、擱淺或放棄時向投資者提出賠償。
完片擔保製度,可以保證每一筆資金都切實的落到實處,而不用擔心會被其他人私吞。
許貫武在付出了相當於電影投資2%的資金之後,成功投保,並請到了保險公司中一位對影片拍攝相當了解的工作人員。他負責在拍攝現場監督每一筆錢的花銷,確保許貫武的資金用到實處,不被浪費。
而好萊塢大量富餘的人才,也為投資人拍攝電影提供了相當便利的條件。
你隻要向影視演員協會叫一筆錢,他們就會很快為你提供大量的演員資料,供你隨意挑選。
導演工會也會按照你的要求,為你提供合適的導演。同樣其他劇組成員也是這樣招聘,很快《洛奇》這部電影的劇組就籌備完畢,拍攝正式開始。
……
許貫武開始時候也沒想到在美國投資拍攝電影會如此的順暢,除了掏起始資金之外,其他全不用自己操心。
好萊塢為了保障製片人、導演、演員、劇組人員的權利,定下了條條製度。
當所有人都按照既定的製度工作時,完美的就好像上緊發條的鍾表一般。
“怪不得好萊塢電影會如此的發達,他所訂立的各種製度基本保證了各方麵的權益。令所有人有規可循有法可依。”許貫武不禁有些感慨。
香港電影的衰落雖然有種種原因,但是管理混亂絕對是比較重要的原因之一。
例如王佳衛拍攝一部《阿飛正傳》花了老板鄧光容四千萬港幣,拍攝的膠片時長近四百個小時,但絕大多數都根本沒有用上。
結果這部耗資四千萬準備拍攝上下兩集的巨作,隻拍了上半部就耗盡了四千萬的投資。而上映之後更是隻堅持了兩星期就下畫。
香港本地票房隻有九百萬,當場令大老板鄧光容吐血住進醫院,更令影之傑電影公司宣布破產倒閉。
而像王佳衛這般浪費投資者錢財的案子非止一例。
九十年代,台灣八大片商見港片市道旺盛,於是紛紛投入大筆資金,使得香港影壇如鮮花綴錦烈火烹油,繁盛一時。
但到九四年台灣片商卻紛紛撤資,雖然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元素,但是其中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有超過兩百部電影違約跳票,令台灣片商損失慘重。
兩百部電影,每一部就算隻投資五百萬港幣,全部核算在一起也將近十億港幣。損失如此之慘重,片商怎麼敢再投資?
如果您覺得《鬼馬喜劇之王》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