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寧(以下簡稱“範”):以前讀您的《采桑子》《全家福》,感覺京味特別濃鬱,也特別懷舊。不僅僅是那種生活上的,也是一種文化上的懷舊。這種感覺從沈從文、汪曾祺那時候就開始了。您對於老北京生活的懷舊,是怎樣開始的?
葉廣芩(以下簡稱“葉”):你說的“懷舊”,其實是一直在心裏埋藏著的記憶,沒有挖掘出來。為什麼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當時整個大環境不成熟,再一個是我的工作不允許——上世紀80年代,我還在做報社記者。後來調到了文聯創研室,才有時間好好挖掘心靈,才將這些“舊”發掘出來。
我是1月1號到的文聯,馬上就輪上元旦值班。那時候的文聯,連窗戶玻璃都沒有,我就坐在那裏守著電話,整整一個上午沒有人打電話來。幾隻小麻雀在窗外的寒風裏跳來跳去,我就想:我原來在報社,這個時候是最忙的時候,各種各樣的會議,各式各樣的新聞信息,元旦前後很忙很忙。可是在這兒我就一上午接不到一個電話,我想,這恐怕就是我以後所要麵對的生活了。從一個記者,一下子轉為作家。那種清冷、孤寂,讓我對自己說:“好好沉下心來,寫一寫深藏在自己心裏的東西吧。”於是,就寫了《本是同根生》。
這篇小說出來之後,風格和以往的作品完全不一樣。有人提出來說,這是一個貴族情結,當時還有比較左的一些看法。後來《新華文摘》轉載了,我心裏就定了,跟著《小說月報》也轉載了,很多雜誌都轉載了。這種懷舊的題材,對於傳統北京文化的思念,以及對人生的思考,我以前之所以不觸碰他們,是因為怕有些人不能接受它,尤其是年輕人會不理解它。而《本是同根生》被陸續轉載以後,我覺得,這樣的題材是可以得到大家的理解和喜愛的。所以我就寫了一係列的家族題材,像水流一樣的出來了。
人們也把我認定為一個寫家族題材的作家,還提出了“貴族意識”。我覺得所謂貴族意識不是吃得好,穿得好,不是高人一等,而是精神層次的自尊和守成。我們今天所缺的正是這種精神,缺少一種貴族氣質。所以很多人喜歡這些作品,我想原因也就在這兒。
範:書寫老北京,是不是有種緊迫感?一種地域文化的形成與成熟,需要漫長的過程,但是消失卻往往在很短的時間。
葉:我是覺得,對於老北京的文化,對於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曆,如果今天我要是再不說的話,恐怕知道的人就更少了。我是在19歲的時候離開北京的,北京對於我而言,是戛然而止。但是我的生活習慣和語言方式,保留了我們家從40年代、50年代一直到60年代傳給我的北京味兒。
我還說著純正的北京話,用過去這種傳統語言來敘述北京的人已經不多。老一輩的,像老舍啊他們還可以,但是人已經不在了。再有的人年齡大了,思維受製於身體、精力。老舍的《茶館》改編成電視劇的時候,他們就找到了我。因為我還年富力強,因為我還保留了傳統的北京語言,所以叫我來做這個工作。
範寧(以下簡稱“範”):以前讀您的《采桑子》《全家福》,感覺京味特別濃鬱,也特別懷舊。不僅僅是那種生活上的,也是一種文化上的懷舊。這種感覺從沈從文、汪曾祺那時候就開始了。您對於老北京生活的懷舊,是怎樣開始的?
葉廣芩(以下簡稱“葉”):你說的“懷舊”,其實是一直在心裏埋藏著的記憶,沒有挖掘出來。為什麼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當時整個大環境不成熟,再一個是我的工作不允許——上世紀80年代,我還在做報社記者。後來調到了文聯創研室,才有時間好好挖掘心靈,才將這些“舊”發掘出來。
我是1月1號到的文聯,馬上就輪上元旦值班。那時候的文聯,連窗戶玻璃都沒有,我就坐在那裏守著電話,整整一個上午沒有人打電話來。幾隻小麻雀在窗外的寒風裏跳來跳去,我就想:我原來在報社,這個時候是最忙的時候,各種各樣的會議,各式各樣的新聞信息,元旦前後很忙很忙。可是在這兒我就一上午接不到一個電話,我想,這恐怕就是我以後所要麵對的生活了。從一個記者,一下子轉為作家。那種清冷、孤寂,讓我對自己說:“好好沉下心來,寫一寫深藏在自己心裏的東西吧。”於是,就寫了《本是同根生》。
這篇小說出來之後,風格和以往的作品完全不一樣。有人提出來說,這是一個貴族情結,當時還有比較左的一些看法。後來《新華文摘》轉載了,我心裏就定了,跟著《小說月報》也轉載了,很多雜誌都轉載了。這種懷舊的題材,對於傳統北京文化的思念,以及對人生的思考,我以前之所以不觸碰他們,是因為怕有些人不能接受它,尤其是年輕人會不理解它。而《本是同根生》被陸續轉載以後,我覺得,這樣的題材是可以得到大家的理解和喜愛的。所以我就寫了一係列的家族題材,像水流一樣的出來了。
人們也把我認定為一個寫家族題材的作家,還提出了“貴族意識”。我覺得所謂貴族意識不是吃得好,穿得好,不是高人一等,而是精神層次的自尊和守成。我們今天所缺的正是這種精神,缺少一種貴族氣質。所以很多人喜歡這些作品,我想原因也就在這兒。
範:書寫老北京,是不是有種緊迫感?一種地域文化的形成與成熟,需要漫長的過程,但是消失卻往往在很短的時間。
葉:我是覺得,對於老北京的文化,對於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曆,如果今天我要是再不說的話,恐怕知道的人就更少了。我是在19歲的時候離開北京的,北京對於我而言,是戛然而止。但是我的生活習慣和語言方式,保留了我們家從40年代、50年代一直到60年代傳給我的北京味兒。
我還說著純正的北京話,用過去這種傳統語言來敘述北京的人已經不多。老一輩的,像老舍啊他們還可以,但是人已經不在了。再有的人年齡大了,思維受製於身體、精力。老舍的《茶館》改編成電視劇的時候,他們就找到了我。因為我還年富力強,因為我還保留了傳統的北京語言,所以叫我來做這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