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 股災來了!(1 / 3)

秋天的氣候,夜晚寒氣漸濃。也許夫妻照顧寶寶,為不停翻身的女兒掖被子,而將自己的身體露在外邊。半夜,文達被凍醒,叫玉芳把孩子抱回小床。玉芳怕弄醒了好不容易哄睡的孩子,睡姿不變地摟著女兒,母女相依而眠。文達隻得加了件厚睡衣,再度鑽進溫暖的被窩,貼著女兒後背蜷伏安睡。

第二天,曾文達感冒了,接著連續幾日發低燒,周身灌了鉛似的,沉沉的、脹脹的、痛痛的,白天至黑夜頭重腳輕,沒有氣力,一點兒打不起精神。自小至今,曾文達對自己的體質向來自信,認定農村的孩子,文化靠打拚,可鐵打的身骨是爹媽附體,能吃苦、耐扛,較城裏的孩子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搜尋兒時的記憶,他不知藥是啥滋味、醫院是啥模樣,隻是在電影、電視劇裏見過。一次女兒得病,他抱著寶寶瞧大夫,那也是快進快回,沒等說完病情,醫生宛若天書般的處方已經寫就了,然後提著一大包藥速速逃離這人滿為患的嘈雜之地。回到家,玉芳叫他找藥,他打開塑料袋胡亂地翻騰,經常文不對題,不知什麼藥對症什麼病,藥盒裏厚厚的說明書如讀神書,雲裏霧裏的,把人繞得很暈。

曾文達工作蠻拚的,幹活起來不在乎疲勞和饑餓,也不在意休息和營養,相信年輕的機器會全馬力、無故障地運轉下去,一直人到中年。這場不大不小的病痛折磨得他無可奈何,硬逼他老老實實地躺在病榻上治療休息。有想法、不服氣、繁忙的工作,都隻能暫時擱在一邊……他合上眼睛、靜靜地躺在江北醫院門診部輸液大廳,在一字排開的躺椅和亂如枯藤的輸液管線中,一滴、一滴的靜脈注射,冰冷的藥水緩緩注入他的血脈。醫生定期給他發一小杯藥片和服藥的開水。當舌苔接觸到藥片、唾液融化了糖衣,文達終於知道,藥是人吞咽的最苦、最難吃的東西,父母遺傳的免疫基因,並沒能讓他遠離病痛。他是凡人,吃五穀雜糧,當有生病的光景,他不得不老老實實地接受這一事實。

打點滴,催得他昏昏欲睡,白天睡大覺,利用上班的黃金時段在醫院放鬆身心,特別奢華,算得上時間的高消費,可又是無奈之舉!

昏然的淺夢中,迷迷糊糊的曾文達撞見了薑冬林。奇怪,彼此交往不多,在律城財經大學難有晤麵,麵對麵沒說過幾句話。再說薑冬林離開財大多年,記憶的一隅怎麼還存儲著他的影像呢?太蹊蹺了!薑冬林是個大忙人,來去匆匆,不苟言笑,目不斜視,腦袋裏長滿了論文的構思和複雜的圖表,長滿了課題申請和獎項申報,長滿了研討會的發言和論證會的激辯,像夏日江邊的蘆葦遮天蔽日,隱沒了生活的光亮和色彩……一副深度近視鏡片,謝去了頭頂的密發、露出平滑閃亮的前額,這是學問家的標配,也是他取得學術碩果和現有地位的生理代價。薑冬林不善人際交往,也從不研究身邊的人:人們的衣吃住行,人們的外貌和心理。不過,曾文達研究過他,研究過他的為人和才智:薑教授才高八鬥,不可多得,天生是做學問、寫論文的坯子,骨子裏滲著自命不凡的傲氣,他認準的有價值的事兒,一不做二不休,上了手便沒日沒夜、以命相搏,直到取得成功,由此,他的人生綻放出青春的光彩和絢爛的烈焰。他深諳愛拚才會贏的窮人生存之道——與文達的處世哲學如出一轍。

秋天的氣候,夜晚寒氣漸濃。也許夫妻照顧寶寶,為不停翻身的女兒掖被子,而將自己的身體露在外邊。半夜,文達被凍醒,叫玉芳把孩子抱回小床。玉芳怕弄醒了好不容易哄睡的孩子,睡姿不變地摟著女兒,母女相依而眠。文達隻得加了件厚睡衣,再度鑽進溫暖的被窩,貼著女兒後背蜷伏安睡。

第二天,曾文達感冒了,接著連續幾日發低燒,周身灌了鉛似的,沉沉的、脹脹的、痛痛的,白天至黑夜頭重腳輕,沒有氣力,一點兒打不起精神。自小至今,曾文達對自己的體質向來自信,認定農村的孩子,文化靠打拚,可鐵打的身骨是爹媽附體,能吃苦、耐扛,較城裏的孩子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搜尋兒時的記憶,他不知藥是啥滋味、醫院是啥模樣,隻是在電影、電視劇裏見過。一次女兒得病,他抱著寶寶瞧大夫,那也是快進快回,沒等說完病情,醫生宛若天書般的處方已經寫就了,然後提著一大包藥速速逃離這人滿為患的嘈雜之地。回到家,玉芳叫他找藥,他打開塑料袋胡亂地翻騰,經常文不對題,不知什麼藥對症什麼病,藥盒裏厚厚的說明書如讀神書,雲裏霧裏的,把人繞得很暈。

曾文達工作蠻拚的,幹活起來不在乎疲勞和饑餓,也不在意休息和營養,相信年輕的機器會全馬力、無故障地運轉下去,一直人到中年。這場不大不小的病痛折磨得他無可奈何,硬逼他老老實實地躺在病榻上治療休息。有想法、不服氣、繁忙的工作,都隻能暫時擱在一邊……他合上眼睛、靜靜地躺在江北醫院門診部輸液大廳,在一字排開的躺椅和亂如枯藤的輸液管線中,一滴、一滴的靜脈注射,冰冷的藥水緩緩注入他的血脈。醫生定期給他發一小杯藥片和服藥的開水。當舌苔接觸到藥片、唾液融化了糖衣,文達終於知道,藥是人吞咽的最苦、最難吃的東西,父母遺傳的免疫基因,並沒能讓他遠離病痛。他是凡人,吃五穀雜糧,當有生病的光景,他不得不老老實實地接受這一事實。

打點滴,催得他昏昏欲睡,白天睡大覺,利用上班的黃金時段在醫院放鬆身心,特別奢華,算得上時間的高消費,可又是無奈之舉!

昏然的淺夢中,迷迷糊糊的曾文達撞見了薑冬林。奇怪,彼此交往不多,在律城財經大學難有晤麵,麵對麵沒說過幾句話。再說薑冬林離開財大多年,記憶的一隅怎麼還存儲著他的影像呢?太蹊蹺了!薑冬林是個大忙人,來去匆匆,不苟言笑,目不斜視,腦袋裏長滿了論文的構思和複雜的圖表,長滿了課題申請和獎項申報,長滿了研討會的發言和論證會的激辯,像夏日江邊的蘆葦遮天蔽日,隱沒了生活的光亮和色彩……一副深度近視鏡片,謝去了頭頂的密發、露出平滑閃亮的前額,這是學問家的標配,也是他取得學術碩果和現有地位的生理代價。薑冬林不善人際交往,也從不研究身邊的人:人們的衣吃住行,人們的外貌和心理。不過,曾文達研究過他,研究過他的為人和才智:薑教授才高八鬥,不可多得,天生是做學問、寫論文的坯子,骨子裏滲著自命不凡的傲氣,他認準的有價值的事兒,一不做二不休,上了手便沒日沒夜、以命相搏,直到取得成功,由此,他的人生綻放出青春的光彩和絢爛的烈焰。他深諳愛拚才會贏的窮人生存之道——與文達的處世哲學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