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水至清則無魚??(2 / 2)

當然,鯊魚終究不是海豚,並不能完全放心。事後江逸晨提醒大夥兒,自己不在場的時候,短期內其他人還是盡量不要與鯊魚單獨接觸,即便遇上了,也要小心謹慎,注意言行,以防在不經意間激怒它。

同時,經過後兩日的觀察,江逸晨發現在沒有添加新紫色冰的前提下,碼頭邊海水水質始終仍保持著清澈見底的狀態,與投放後第二天的情況相比幾乎沒有什麼明顯變化。

看來這紫色冰的效用強力依舊。

不過除了水質以外,其它變化接踵而來。最明顯就是這附近的魚類數量變得多了起來,起碼增長了好幾倍。

偏口、鮁魚、鯧魚,都三五成群地圍繞在混凝土樁柱邊打轉轉。就好像這裏有什麼東西深深吸引著它們,以至於不辭辛勞地紛紛從其它地方趕過來。

不用多說,其主要原因顯然隻有一個,碼頭邊唯一與往日不同的就是水質的變化。

看到這種情況,江逸晨的腦海中瞬間將“水至清則無魚”這句流傳甚廣的古話推翻。

本來,這句老話的意思,是指如果水過於清澈,魚類則無法生存。至於原因則有很多種解釋,比如清水中缺少浮遊微生物,或者清水不利於魚類的藏身等等。

同時也用來告誡對人或事物的要求不可太高。做人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於嚴厲等衍生的含義。

表麵看上去貌似頗有道理,但如果深究的話,會發現其中的依據其實並不是那麼靠譜兒。

魚類生活在水環境中,靠腮吸收溶解於水裏的氧氣。這與人們生活在陸地上,靠肺部呼吸空氣中的氧氣,實際上並無很大的不同。

人們喜歡清新潔淨的空氣,喜歡森林和草地,厭惡汙染工廠、汽車尾氣等。魚類其實也是一樣,但凡有得選擇,誰願意總在汙濁的環境中生活呢?至於水中微生物,隻要數量適當的話,並不影響水質的能見度。

還有一個典型的現實例子,那就是號稱地球天堂的馬爾代夫,由於那裏沒有汙染,海水潔淨無比,憑借此項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它成為了世界級著名的旅遊度假勝地。

但隻要去過的人都知道,那兒的魚類一點兒也不比地球上其它地方少,而且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為當地的旅遊餐飲行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回過頭來將範圍擴大些,較較真,就會發現某些深入民間的古話、老話其實並不十分可信。最有名的當屬那個“溫水煮青蛙”的傳說,經過一些喜好鑽牛角尖的多事者的實物測試,數次證明那根本就是一個謬誤,青蛙可沒那麼傻和遲鈍,在溫水被加熱成開水之前早就蹦出湯鍋逃之夭夭了。

究其原因,估計是因為這些老話在其誕生之際,受到當時人們眼界的局限以及想當然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