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1 / 2)

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說,哲學起源於好奇,人們是由於好奇而開始哲學思考的。一個對事物和現象感到困惑和好奇的人,就感到了自己的無知,人們是為了擺脫無知而進行哲學思考的。西方著名哲學家羅素說:“哲學不是一般的知識,哲學的起源是由於我們要用一種非常沉毅的企圖去追求一種真實的知識。”

哲學作為智慧之學,無疑可以給人以智慧。但哲學的智慧和其他科學有所不同。哲學的智慧首先表現為一個人對宇宙、人生的正確把握和認識,即讓人正確地看待宇宙和人生,或如馮友蘭所說,哲學的功用不在於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於提高心靈的境界。具體知識和哲學對於人的作用是不同的,“具體知識使人成為某種人,而哲學使人成為人”。馬克思說:“沒有哲學我就不能前進。”陳雲說:“學好哲學,終生受益。”

哲學能啟迪智慧,使人聰明。不僅要學好哲學,還要把哲學用於指導生活。應該如何理解哲學?

1.哲學理解

哲學是係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世界觀是人們對於整個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世界觀,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人類要生存,就必須進行物質生產,必須與周圍世界打交道,通過進行物質生產和其他實踐活動了解自然,了解周圍的世界。人類正是在謀求物質生活資料以維持自身生存和不斷改善自身生活條件的長期勞動實踐中,逐步形成對周圍世界的看法和觀點的,這種看法和觀點就是世界觀。這種世界觀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自發形成的、零散的、不係統的、非理論形態的世界觀。世界觀人人皆有,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思想;而哲學則是世界觀的理論體係。哲學是依靠理論論證和邏輯分析係統地回答關於世界的最一般的問題。哲學是世界觀,但世界觀不是哲學,世界觀中的一部分才能成為哲學。

世界觀是怎樣成為哲學的呢?關鍵在於實踐。因為人們在實踐中對周圍世界的認識總是從部分的、具體的認識開始的,隨著實踐活動的深入和發展,眼界的不斷擴大,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也不斷拓展和深化,並逐步把對事物的部分的、具體的認識上升到整體的、抽象的認識,由個性上升到共性,將自發形成的、不係統的、非理論形態的世界觀加以提煉和升華,形成對周圍世界的相對係統的看法和觀點。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尤其是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社會中的一部分人有可能靜下心來從事這種理論研究,並通過一係列特有的概念、範疇和係統的邏輯論證,把不係統的、非理論形態的世界觀形成思想體係,即形成了係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哲學思想和哲學派別。

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說,哲學起源於好奇,人們是由於好奇而開始哲學思考的。一個對事物和現象感到困惑和好奇的人,就感到了自己的無知,人們是為了擺脫無知而進行哲學思考的。西方著名哲學家羅素說:“哲學不是一般的知識,哲學的起源是由於我們要用一種非常沉毅的企圖去追求一種真實的知識。”

哲學作為智慧之學,無疑可以給人以智慧。但哲學的智慧和其他科學有所不同。哲學的智慧首先表現為一個人對宇宙、人生的正確把握和認識,即讓人正確地看待宇宙和人生,或如馮友蘭所說,哲學的功用不在於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於提高心靈的境界。具體知識和哲學對於人的作用是不同的,“具體知識使人成為某種人,而哲學使人成為人”。馬克思說:“沒有哲學我就不能前進。”陳雲說:“學好哲學,終生受益。”

哲學能啟迪智慧,使人聰明。不僅要學好哲學,還要把哲學用於指導生活。應該如何理解哲學?

1.哲學理解

哲學是係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世界觀是人們對於整個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世界觀,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人類要生存,就必須進行物質生產,必須與周圍世界打交道,通過進行物質生產和其他實踐活動了解自然,了解周圍的世界。人類正是在謀求物質生活資料以維持自身生存和不斷改善自身生活條件的長期勞動實踐中,逐步形成對周圍世界的看法和觀點的,這種看法和觀點就是世界觀。這種世界觀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自發形成的、零散的、不係統的、非理論形態的世界觀。世界觀人人皆有,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思想;而哲學則是世界觀的理論體係。哲學是依靠理論論證和邏輯分析係統地回答關於世界的最一般的問題。哲學是世界觀,但世界觀不是哲學,世界觀中的一部分才能成為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