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回到故鄉巴門,與父親的矛盾越來越大。父親對於恩格斯在柏林的所作所為甚是擔心,民主派的思想深深地影響著恩格斯,無論在父親麵前還是在友人麵前,恩格斯都透著革命者的氣魄。父親為恩格斯的這種態度深感憂慮,他在給友人的信裏說道:“讓一個像一匹害群之馬一樣的又反對他祖輩信仰的兒子呆在家裏是難以忍受的,同時又是令人難堪的事情。”父親給恩格斯作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內容依舊是經商和宗教信仰。在不來梅的兩年裏,恩格斯已經不再信奉宗教,對經商也不感興趣,父親的教育隻能加深父子的矛盾。為了讓恩格斯與民主派的人接觸,父親為恩格斯安排了大量工作。最終,恩格斯在父親的決定下,去了“歐門—恩格斯”公司經商,父親認為英國比德國更加穩定,他幻想著兒子能在這種環境裏改變對革命的傾向,對經商產生興趣。
經商本是恩格斯深惡痛絕的,然而他卻很爽快地答應了。因為在恩格斯看來,這樣不僅可以擺脫父親的約束,改變煩悶的生活,更可以了解英國社會和工人狀況以及工人階級的革命運動。因為恩格斯在柏林時閱讀了許多有關英國方麵的書,如弗裏德裏希·馮·勞麥寫的《英國》、歐仁·畢萊寫的《論英國和法國勞動階級的貧困》等著作,他已經對英國這個世界第一強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843年,恩格斯第三次離開家鄉,隻身前往英國。途中經過科隆時,恩格斯再一次去拜訪素未謀麵的馬克思。恩格斯同樣熱情滿滿地訪問了《萊茵報》編輯部,在這裏,恩格斯終於見到了仰慕已久的馬克思。然而這一次見麵,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
馬克思初任《萊茵報》的主編,為報紙的宣傳內容與鮑威爾兄弟發生了強烈的爭執。馬克思主張把報紙辦成具有堅決反對封建專製製度、宣傳革命民主思想的報紙,而鮑威爾兄弟則主張辦成宣傳無神論的報紙。馬克思反對鮑威爾兄弟清談共產主義而不采取革命行動的思想。恩格斯在柏林時期曾參加過“自由人”小組的活動,與鮑威爾兄弟有著良好的關係。恩格斯的到來,被馬克思誤認為是鮑威爾兄弟的盟友,所以馬克思以冰冷的態度接待了恩格斯。雖然兩人的一些基本觀點是相同的,但恩格斯反對馬克思對鮑威爾兄弟所堅持的激烈態度,所以兩位革命導師的第一次談話是壓抑而不愉快的。
友誼需要時間來考驗,雖然兩位革命導師的第一次會晤在冰冷的語言中結束,但兩人在思想上的交流卻衝破了這種不愉快,思想上的一致性和偉大的人格魅力最終使兩位革命導師建立了世間獨一無二的友誼。
恩格斯從《萊茵報》編輯部出來,動身前往英國,1842年11月底,恩格斯來到英國曼徹斯特。在英國生活的兩年,是恩格斯革命曆程的轉折點。正是在這裏,這位沒有上過大學的革命導師,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