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的回憶與感想》(1 / 2)

這位先生認為英明神聖的領袖,代表著中國人民的最高智慧,時機來了,他一定會向左靠攏一點,整個國家民族也就會跟著他這樣做,那時左右的問題自然就不存在了。現在想想,中國的“真命天子”的觀念真是根深蒂固!可惜我當時沒有反問這位先生一句:“如果領袖不向平安的方向靠,而是向黑暗的深淵裏衝,整個國家民族是否也就跟著他那樣做呢?”

但這在當時究竟是遼遠的事情,當時大家爭執得頗為熱烈的倒是應否實施戰時教育的問題。同學中一部分覺得應該有一種有別於平時的戰時教育,包括打靶,下鄉宣傳之類。教授大都與政府的看法相同:認為我們應該努力研究,以待將來建國之用,何況學生受了訓,不見得比大兵打得更好,因為那時的中國軍隊確乎打得不壞。結果是兩派人各行其是,願意參加戰爭的上了前線,不願意的依然留在學校裏讀書。這一來,學校裏的教育便變得單純的為教育而教育,也就是完全與抗戰脫節的教育。

在這裏,我們應該注意:並不是全體學生都主張戰時教育而全體教授都主張平時教育,前麵說過,教授們也曾經等待過征調,隻因征調沒有消息,他們才回頭來安心教書的。有些人還到南京或武漢去向政府投效過,結果自然都敗興而返。至於在學校裏,他們最多的人並不積極反對參加點配合抗戰的課程,但一則教育部沒有明確的指示,二則學校教育一向與現實生活脫節,要他們炮聲一響馬上就把教育和現實配合起來,又叫他們如何下手呢?

武漢情勢日漸危急,長沙的轟炸日益加劇,學校決定西遷了。一部分男同學組織了步行團,打算從湖南經貴州走到雲南。那一次參加步行團的教授除我之外,還有黃子堅,袁複禮,李繼侗,曾昭掄等先生。我們沿途並沒有遇到土匪,如外麵所傳說的。隻有一次,走到一個離土匪很近的地方,一夜大家緊張戒備,然而也是一場虛驚而已。

那時候,舉國上下都在抗日的緊張情緒中,窮鄉僻壤的老百姓也都知道要打日本,所以沿途並沒有作什麼宣傳的必要。同人民接近倒是常有的事,但多數人所注意的還是苗區的風俗習慣、服裝、語言和名勝古跡等等。

在旅途中同學們的情緒很好,仿佛大家都覺得上麵有一個英明的領袖,下麵有五百萬勇敢用命的兵士抗戰,反正是沒有問題的。我們隻希望到昆明後,有一個能給大家安心讀書的環境,大家似乎都不大談,甚至也不大想政治問題。有時跟輔導團團長為了食宿鬧點別扭,也都是很小的事,一般說來,都是很高興的。

到昆明後,文法學院到蒙自呆了半年,蒙自又是一個世外桃源。到蒙自後,抗戰的成績漸漸露出馬腳,有些被抗戰打了強心針的人,現在,興奮的情緒不能不因為冷酷的事實而漸漸低落了。

這位先生認為英明神聖的領袖,代表著中國人民的最高智慧,時機來了,他一定會向左靠攏一點,整個國家民族也就會跟著他這樣做,那時左右的問題自然就不存在了。現在想想,中國的“真命天子”的觀念真是根深蒂固!可惜我當時沒有反問這位先生一句:“如果領袖不向平安的方向靠,而是向黑暗的深淵裏衝,整個國家民族是否也就跟著他那樣做呢?”

但這在當時究竟是遼遠的事情,當時大家爭執得頗為熱烈的倒是應否實施戰時教育的問題。同學中一部分覺得應該有一種有別於平時的戰時教育,包括打靶,下鄉宣傳之類。教授大都與政府的看法相同:認為我們應該努力研究,以待將來建國之用,何況學生受了訓,不見得比大兵打得更好,因為那時的中國軍隊確乎打得不壞。結果是兩派人各行其是,願意參加戰爭的上了前線,不願意的依然留在學校裏讀書。這一來,學校裏的教育便變得單純的為教育而教育,也就是完全與抗戰脫節的教育。

在這裏,我們應該注意:並不是全體學生都主張戰時教育而全體教授都主張平時教育,前麵說過,教授們也曾經等待過征調,隻因征調沒有消息,他們才回頭來安心教書的。有些人還到南京或武漢去向政府投效過,結果自然都敗興而返。至於在學校裏,他們最多的人並不積極反對參加點配合抗戰的課程,但一則教育部沒有明確的指示,二則學校教育一向與現實生活脫節,要他們炮聲一響馬上就把教育和現實配合起來,又叫他們如何下手呢?

武漢情勢日漸危急,長沙的轟炸日益加劇,學校決定西遷了。一部分男同學組織了步行團,打算從湖南經貴州走到雲南。那一次參加步行團的教授除我之外,還有黃子堅,袁複禮,李繼侗,曾昭掄等先生。我們沿途並沒有遇到土匪,如外麵所傳說的。隻有一次,走到一個離土匪很近的地方,一夜大家緊張戒備,然而也是一場虛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