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錄經學常識
《皇清經解》
經學叢書。清朝阮元(1764~1849年)主編。阮元,字伯元。江蘇儀征人。乾隆年間進士,曆任巡撫、總督,累官至大學士。阮元在兩廣總督任上時,於廣州越秀山麓建學海堂,延請著名學者任教,並彙集了當時的經學名作188種,整理成《皇清經解》(又稱《學海堂經解》)。這百餘種名著的作者有顧炎武、閻若璩、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焦循等,均為經學考據大家。近代湖南學者王先謙沿用《皇清經解》的體例,又刻《皇清經解續編》,加收111人的經學著作209種,對原作進行補充。清朝是我國考據學的黃金時代,名師輩出,佳著不斷,各種刻本的《皇清經解》的問世便是這些成果的集中體現。
《孝經》
《孝經》是儒家的倫理學經典。一說是孔子為陳述弟子曾參孝道而作,亦有人認為是後人附會。清朝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作為儒家經典,《孝經》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有百餘家。
《孝經》的核心思想是“以孝治天下”,通過孔子答問的方式,論述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不同階層的孝道。書中雲:“人之行,莫大於孝”,“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天子之孝)愛敬盡於其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諸侯之孝)在上不驕,高而不危,製節謹度,滿而不溢”,無不以孝為諸德之本。在《孝經》中,孝親與忠君被親密無間地聯係在一起,“忠”、“孝”的地位無比崇高,“孝悌之至”甚至可以“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孝經》以孝行貫穿人行為的始終,在當時頗受推崇,不但學生士子必讀,也有幸成為《十三經注疏》中唯一由皇帝(唐玄宗)注釋的儒家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