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萋萋滿別情(1 / 2)

當時的日本有不少中國人,隻是飲食上並未如今日這般,有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圈子。劉文典在日本吃得最多的是拉麵、壽司和魚。這般日常飲食生活上的變化,讓劉文典稍稍有些不適應,到達僅幾日後,最初的新鮮褪去,他又開始想念起家鄉的煎炒烹炸了。

當時在日本的中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有個共同的困難,就有個共同的辦法。那一時期,劉文典常跟幾個友人聚在一起,到日本為數不多的中國餐廳大快朵頤一番,隻是這種餐廳的菜價不菲,不需多日,他們就有些受不了了。

為了一解口福,這群可愛的夥伴又想出了其他點子。他們開始從連廚房都不進的人,慢慢琢磨起中國的飲食文化了。一夥人經常聚在一起,買來食材,洗涮幹淨,“刀光劍影”地做起飯來,這也可算是那段霧霾時光下的唯一一點陽光了,劉文典也在這樣的環境中感受著僅存的一點輕鬆。

除了飲食,劉文典對那裏的“床”有一點抵觸情緒——他受不了直接睡在地上,但也隻是抱怨幾聲罷了,畢竟他無法改變,每天直到很晚才去睡,用瞌睡蟲來撫平心裏的不爽。

劉文典在日本的生活,倒也算按部就班,平時讀書看報,研究古籍,與友人通信,了解時情。若有聚會和演講,他便早早穿戴整齊趕往目的地。那段閑散的避難日子,卻讓他身上的戾氣逐漸消減,順序有秩的生活,為其平添了幾分和顏悅色,倒也是一種別樣收獲了。

那時的聚會中,盡是有名有誌的革命者,劉文典在其中的光芒並不耀眼,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他,他即是在如此之境下形成兼容並包的思想的。當然,那時他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在對待他人思想的容納程度上也有待提升。

劉文典不甘人後,每有活動都要到場,經常發表自己的言論。平心而論,劉文典的很多觀點都具有啟發性。他在那時就發現了日本人的一些性格特點,並告誡自己的同胞,切不可輕視日本人。這種細心,也為他日後“研究”日本埋下伏筆。

是時,中國國內局勢緊張,安穩度日的劉文典不安於平靜,對他來說,中國的革命一天沒有完成,他的使命便在。同時,在他的內心深處,還有著強烈的“複仇”之念,而遇到同樣流亡日本的孫中山時,這念想便越發強烈。

劉文典在這次日本之行中,與孫中山越走越近,最後成了他的又一位得力幹將,也是中國革命的一塊堅石。

可以說,在日本的蟄伏期成就了劉文典,讓他無論在革命上還是學問上,抑或在性格上都有了自己的特點,他也開始懂得了思考的必要性。能成就他狂士之名的,絕不是不假思索的狂吼,而是審慎思慮後的疾呼,而其“思考先他人而行”,也在這段時間顯露出來。

當時的日本有不少中國人,隻是飲食上並未如今日這般,有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圈子。劉文典在日本吃得最多的是拉麵、壽司和魚。這般日常飲食生活上的變化,讓劉文典稍稍有些不適應,到達僅幾日後,最初的新鮮褪去,他又開始想念起家鄉的煎炒烹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