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叔雅感鶴壽(1 / 2)

次年,《清華學報》設學報編輯部,劉文典、陳寅恪、吳宓等人擔任編委。學問研習的過程,拉近了彼此之間的關係。而這關係,也隨著劉文典對陳寅恪的了解而越加深厚起來。

陳寅恪涉獵“佛教文學”,這促使劉文典也開始對佛教經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其嘔心瀝血,完成《大唐西域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典籍的批注工作後,便隨即向陳寅恪彙報成果。劉文典的身上,就是有這般孜孜以求的精神,這也是他終而登臨學術之巔的根由。

清華歲月,劉文典的思想積極進取,其學術成果也在這一時期內慢慢攀升。尤其是他對《莊子》的研究,堪稱到了一個“至高之境”。他曾說:“古今真正懂《莊子》的,兩個半人而已。第一個是莊子本人,第二個就是我劉文典,其他研究《莊子》的人加起來一共半個!”此等“狂言狂語”,大抵隻有這“狂士”劉文典能說出口。而身在清華這個虎踞之地,亦能有這般“瘋言”,他的底氣,就來自於陳寅恪的讚譽和自己的紮實基礎。

劉文典校勘之功不俗,自《淮南鴻烈集解》之後,又陸續推出多本傳世之作。其中,更為知名的當屬《莊子補正》。此本佳作,收列了《莊子》內篇、外篇、雜篇的全部原文和郭象注、成玄英疏,堪稱“曠世之作”。

這本佳作,耗費了劉文典很多精力和時間,前後花費近10年之功,終成完滿之作。其後,處於顛簸之中的陳寅恪更為《莊子補正》作序:

“合肥劉叔雅先生文典以所著《莊子補正》示寅恪,曰:‘姑強為我讀之。’寅恪承命讀之竟,歎曰:‘先生之作,可謂天下之至慎矣。’其著書之例,雖能確認其有所脫,然無書本可依者,則不之補。雖能確證其有所誤,然不詳其所以致誤之由者,亦不之正。故先生於《莊子》一書,所持勝義,猶多蘊而未出,此書殊不足以盡之也……”

陳寅恪之一生,所讚譽之人寥寥無幾,劉文典能得此殊譽,足見《莊子補正》為其帶來的驚喜。劉文典身後能有此“教授中的教授”撐腰,其每每言辭激烈,也就令人不覺驚奇了。而在陳寅恪的心中,劉文典當真算作自己的“患難之交”。

“七七事變”,石破天驚,蒼茫大地,一片蕭索。國人眼中的國,盡是混亂與動蕩,黎民姑且不安,心懷天下的開明之士,就更難平靜。

1937年,陳寅恪的父親離世,他匆忙回家料理完父親後事,便攜帶家眷逃離北平,輾轉至長沙,後又繼續南行,最後抵達雲南。彼時,劉文典等人亦隨陳寅恪同住。那段時日,劉文典親眼目睹了陳寅恪所遭受的一切,內心不免生出更勝往日的敬佩之情。而對陳寅恪來說,落難之時亦有劉文典之流相伴,實令其內心頗感慰藉。

次年,《清華學報》設學報編輯部,劉文典、陳寅恪、吳宓等人擔任編委。學問研習的過程,拉近了彼此之間的關係。而這關係,也隨著劉文典對陳寅恪的了解而越加深厚起來。

陳寅恪涉獵“佛教文學”,這促使劉文典也開始對佛教經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其嘔心瀝血,完成《大唐西域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典籍的批注工作後,便隨即向陳寅恪彙報成果。劉文典的身上,就是有這般孜孜以求的精神,這也是他終而登臨學術之巔的根由。

清華歲月,劉文典的思想積極進取,其學術成果也在這一時期內慢慢攀升。尤其是他對《莊子》的研究,堪稱到了一個“至高之境”。他曾說:“古今真正懂《莊子》的,兩個半人而已。第一個是莊子本人,第二個就是我劉文典,其他研究《莊子》的人加起來一共半個!”此等“狂言狂語”,大抵隻有這“狂士”劉文典能說出口。而身在清華這個虎踞之地,亦能有這般“瘋言”,他的底氣,就來自於陳寅恪的讚譽和自己的紮實基礎。

劉文典校勘之功不俗,自《淮南鴻烈集解》之後,又陸續推出多本傳世之作。其中,更為知名的當屬《莊子補正》。此本佳作,收列了《莊子》內篇、外篇、雜篇的全部原文和郭象注、成玄英疏,堪稱“曠世之作”。

這本佳作,耗費了劉文典很多精力和時間,前後花費近10年之功,終成完滿之作。其後,處於顛簸之中的陳寅恪更為《莊子補正》作序:

“合肥劉叔雅先生文典以所著《莊子補正》示寅恪,曰:‘姑強為我讀之。’寅恪承命讀之竟,歎曰:‘先生之作,可謂天下之至慎矣。’其著書之例,雖能確認其有所脫,然無書本可依者,則不之補。雖能確證其有所誤,然不詳其所以致誤之由者,亦不之正。故先生於《莊子》一書,所持勝義,猶多蘊而未出,此書殊不足以盡之也……”

陳寅恪之一生,所讚譽之人寥寥無幾,劉文典能得此殊譽,足見《莊子補正》為其帶來的驚喜。劉文典身後能有此“教授中的教授”撐腰,其每每言辭激烈,也就令人不覺驚奇了。而在陳寅恪的心中,劉文典當真算作自己的“患難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