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天敵(1 / 2)

在我看來,小夥計的悲哀的真正原因是被剝奪了天真爛漫的童年,而直接進入了“老成世故”的成人行列。從小說看,剝奪小夥計童年的並非教育,而是那個吃人的社會,但今天我們許多孩子的童年卻的確是被我們的教育剝奪的。沒有了童年、少年的人生,是何等的不幸!如今,我們的許多孩子正因急功近利的教育而過著沒有童年的“童年時代”,沒有少年的“少年時代”。

是的,當今中國,浮躁的社會催生了浮躁的教育。各種任務、指標、課題、評比、驗收、督導、檢查……籠罩在學校上空,壓迫得教師們近乎窒息。局長壓校長,校長壓教師——一道一道的“軍令狀”,一級一級的“追責製”,一層一層的“承諾書”……每一個人都說自己是“無奈的”“違心的”,都說“我也沒有辦法呀”,於是無論局長、校長還是教師,人人都焦灼不安,心神不寧,爭分奪秒,隻爭朝夕,在這嚴酷的教育生態中,還有多少孩子有純真、幼稚、夢幻、撒歡甚至傻乎乎望著天空發呆的童年?

學者張文質有一句話平易樸素而意味深長:“教育是慢的藝術。”佐藤學在談到教育變革時,這樣寫道:“它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可惜,這些符合教育規律的話,今天似乎沒多少人聽得進去。

都說“教育是農業”,而農業者,春風化雨順其自然也。真正的農夫,在其一畝三分田裏,總是依據農時,也依據莊稼的特點,該播種播種,該施肥施肥,該除草除草,該鬆土鬆土;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從從容容,淡淡定定,春華秋實,靜待豐收。這就是農業。如果農夫以“快出人才”的心態對待秧苗,非要用人工讓莊稼“實現跨越式發展”,那叫“揠苗助長”,自然事與願違,顆粒無收。

最近幾年,我思考最多的是教育的常識、樸素和良知。教育,就是不走“捷徑”,不投機取巧,不幻想“畝產萬斤”“一夜暴富”,而是根據教育的特點,麵對每一個孩子,因材施教,“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就是“常識”。教育,就是不喊口號,不貼標簽,不唱高調,不誇海口,不吹牛皮,每天都認認真真地上課,認認真真地備課,認認真真地帶班,認認真真地和孩子談心……這就是“樸素”。教育,就是不給學生說連我們自己都不信的話,不要求學生做連我們自己都不做的事,不把超越孩子年齡和心理特點的事強加給他們,耐心守候,靜心陪伴,這就是“良知”。

而急功近利的“教育”——如果那也算“教育”的話——則是不講良知,遠離樸素,違背常識的“教育”。其危害是違背人的成長規律、阻礙人的健康成長,其惡果是將真正的人才扼殺於萌芽狀態。因此,哪裏有急功近利,哪裏就沒有教育。

2016年12月12日

在我看來,小夥計的悲哀的真正原因是被剝奪了天真爛漫的童年,而直接進入了“老成世故”的成人行列。從小說看,剝奪小夥計童年的並非教育,而是那個吃人的社會,但今天我們許多孩子的童年卻的確是被我們的教育剝奪的。沒有了童年、少年的人生,是何等的不幸!如今,我們的許多孩子正因急功近利的教育而過著沒有童年的“童年時代”,沒有少年的“少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