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課改三問(1 / 2)

“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孩子”等口號喊了很多年了,但有的學校一到關鍵時候,就變成了“以領導為本”“一切為了領導”,因為一些學校包括“課改”之類的教育舉措,都是為了應付“上麵”,而不是為了每天麵對的孩子。現在我們應該把目光轉向孩子,問問他們:你們對課堂滿意嗎?你們覺得有哪些是需要改革的?什麼樣的教法你們最快樂而且最有收獲?……對這些問題的調研,應該是“課改”的起點。

第二,課堂應該怎麼“改”?

“課改”多年,各種“理念”滿天飛,但至少有一個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並成為共識,就是教學的重點是學生“學”——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換句話說,課堂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平台,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服務於學生的“學”。這個已經達成共識的“課改”理念卻應該允許有不同的呈現。

現在的課堂教學模式看似五花八門,其實大多不外乎“自學”“展示”“檢測”幾個環節的組合與變型。盡管如此,我們應該允許“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可以是洋思式的,可以是杜郎口式的,也可以是北京十一學校式的,還可以是什麼都“不似”卻最符合、最貼近自己班上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形式。我們特別提倡不同的學校應該有不同的課堂教學方式,這些方式可以是在借鑒別人模式基礎上的創新,也可以是本校的原創。我還想強調,一定要尊重每個教師的課堂教學自主權,把選擇課堂教學方式的權利還給教師,尊重教師的“課改”創新精神。但這點在一些學校做得並不好,這是不少教師反感甚至抵觸“課改”的主要原因。

我特別想說說“高效課堂”的問題。“高效課堂”是針對低效甚至無效課堂提出的。從教學的有效性來說,追求課堂的高效當然不錯,問題是不能一刀切和絕對化。什麼叫作“高效”?這個“效”如何界定與檢測?這個問題不解決,課堂教學很容易走向單純的“知識本位”。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特點,比如語文學科,不但有知識傳授,更有情感熏陶和思想啟迪,而這一切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片麵強調“高效”,就把語文課上成數學課了,何況數學課也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追求。所以,如果一定要提什麼“效”,那還是“有效課堂”比較合適。

第三,課改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我認為,“課改”的核心問題不是課程,也不是教材,更不是教法,而是教師。或者說,課程、教材和教法,最後都取決於教師的素質。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就是課程,是教材,也是教法。優秀的教師不但能夠舉重若輕地駕馭課程,還能夠遊刃有餘地開發課程;不但能夠駕輕就熟地處理教材,還能夠信手拈來地編寫教材;不但能夠博采眾家之長,選擇合適的教法,更能爐火純青地形成自己獨有的教學風格。因此我說,“課改”的核心,是教師。

“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孩子”等口號喊了很多年了,但有的學校一到關鍵時候,就變成了“以領導為本”“一切為了領導”,因為一些學校包括“課改”之類的教育舉措,都是為了應付“上麵”,而不是為了每天麵對的孩子。現在我們應該把目光轉向孩子,問問他們:你們對課堂滿意嗎?你們覺得有哪些是需要改革的?什麼樣的教法你們最快樂而且最有收獲?……對這些問題的調研,應該是“課改”的起點。

第二,課堂應該怎麼“改”?

“課改”多年,各種“理念”滿天飛,但至少有一個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並成為共識,就是教學的重點是學生“學”——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換句話說,課堂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平台,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服務於學生的“學”。這個已經達成共識的“課改”理念卻應該允許有不同的呈現。

現在的課堂教學模式看似五花八門,其實大多不外乎“自學”“展示”“檢測”幾個環節的組合與變型。盡管如此,我們應該允許“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可以是洋思式的,可以是杜郎口式的,也可以是北京十一學校式的,還可以是什麼都“不似”卻最符合、最貼近自己班上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形式。我們特別提倡不同的學校應該有不同的課堂教學方式,這些方式可以是在借鑒別人模式基礎上的創新,也可以是本校的原創。我還想強調,一定要尊重每個教師的課堂教學自主權,把選擇課堂教學方式的權利還給教師,尊重教師的“課改”創新精神。但這點在一些學校做得並不好,這是不少教師反感甚至抵觸“課改”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