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揚這麼大點的地方堆積了二十多萬大軍,在孫敬看來,淮安清軍不可能不知道明軍出揚州城,清軍的優勢在野戰,難道不派騎兵前來阻擊嗎?
淮揚軍的統帥是鄭秋,作戰計劃難免受到他謹慎性子的影響,未言勝先言敗。
孫敬所部原本計劃路上要與清軍阻擊的騎兵遭遇,沒想到順順當當到了盱眙城外。
兩千先鋒明軍直撲到盱眙城外,縣城大門緊閉,縣城外幾座大集鎮中各留了數百人留守。
明軍先在南城門外列陣,領頭的遊擊將軍另派小股兵馬繞城先去封鎖四城城門。
孫敬率中軍隨後趕到,一邊命隨軍府兵把鐵炮拉上來,一邊讓人到周邊幾座集鎮中把本地的鄉老請出來。
明軍此番出師,確有王師之相,攝政王與鄭秋三番兩次強調,沿途不得擾民,若有違禁者拿各鎮總兵問罪。
那幾個鄉鎮裏可沒什麼鄉老,稍有身份的人早就不知逃到哪裏去了,賊過如梳,兵過如篦,淮揚百姓寧願相信自己的雙腿,不相信朝廷兵馬的軍紀。
兵丁押了七八個說話稍有些條理的人過來,府兵在盱眙南城門外從馬車上拖下鐵炮,架設炮兵陣地,正兵在四周砍伐樹木,修建營寨。
那幾個百姓被帶入兵營時,恰巧外麵炮兵試炮,三四聲炮響後,幾個百姓嚇得縮著脖子,斥候營的遊擊將軍審問了半天沒問出什麼有用的消息。
見那幾人話都說不清楚的模樣,如果往日,斥候營的遊擊早就幾鞭子下去了,但此次出兵之前,各營總兵專門向軍中協同守備以上傳達命令,擾民者定斬不饒,這些人的驕橫之氣被壓製住了。
明軍試炮後,盱眙城頭有清軍指指點點觀望,偶爾還開炮還擊。
孫敬站在炮兵營後三四百步處,拿出千裏鏡往盱眙城方向看了一會,見清軍陣容整齊,城頭有滿人壓陣。
按照鄭秋的軍令,他每到一地先要紮好營寨,用鐵車和木柵欄做好外圍防禦,以防清軍騎兵襲營。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去年鼇拜率軍奔襲千裏,斬殺袁宗,給明軍留下了血的教訓。
孫敬看西邊天空的太陽未時已經過半,他估計盱眙城不那麼好打,決定今天先做準備,明天再行攻城,沒有高郵州送來的確切軍情,他也怕清軍騎兵突然出現在盱眙城下。
兩個時辰後,守軍見城外明軍不像是就要攻城的樣子,城頭密集的人頭慢慢變得稀疏。
孫敬在四處巡邏,監督士卒紮營,這些來自浙東的山民好勇鬥狠,又在戰場磨練了五六年,每到出征之時,想到殺韃子就充滿了幹勁。
夕陽西下時,大營初見雛形,士卒們放下手中活,先集結吃晚飯,隻要戰鬥不是如火燒眉毛般緊急,每天早中晚各三遍軍歌是免不了的。
孫敬用完膳剛要回營歇息,外圍斥候來報,鄭謙領著一隊百人騎兵到了七八裏之外。
浙東兩位總兵,孫敬和鄭謙都一樣是書香望族出來的,兩人雖然不是兄弟,但卻勝過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