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準備開墾旱地。
有兩種作物,必須進行大規模種植。
一種是麻,一種是黃豆。
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個時代,穿著用料主要有四種,一種是絹,一種是獸皮,一種是葛,一種是麻。
絹是極其稀有的,隻有個別權貴,才能穿上絹做的衣服。
雖然,不少的部落已經學會了養蠶,但距離大規模養蠶還是很遠的。
而且養蠶的技術,還很原始落後。
因此蠶絲的產量非常有限,絹的產量不多。
而獸皮也幾乎被淘汰。
一個是產量問題。
各個部落已經開啟定居模式,並且以稻穀種植為主要食物來源,涉獵活動,已經變得很少。
所以,獸皮的數量,便很有限,滿足不了穿著需求。
另一個是鞣製問題。
在現代,皮草是高檔貨,是奢侈品,是時尚。
穿在身上,也是極其的漂亮和舒適。
那是因為有著現代高明的鞣製技術,才有的效果。
原汁原味的獸皮,是不會有人穿的。
不信就穿著試試看。
保證熏不死你!
而這個時代,鞣製技術是非常粗暴的。
導致獸皮非常的堅硬和粗糙,還會有強烈的腥膻和腐臭氣味。
人都是向往和追求美好的。
這樣的獸皮,誰能受得了?
如果有更好的替代品,誰還會繼續穿著呢?
再一個就是氣溫問題。
這個時代天氣熱啊。
可以想象一下,在炎熱的夏天,穿著又硬又臭的獸皮,會是什麼樣的感覺。
因此在這一片的部落中,穿獸皮的越來越少了。
而葛和麻,是這個時代並行的兩大穿著用料。
相對獸皮來說,這兩種用料的優點很明顯。
原料來源廣。
野生葛的生長範圍是極其廣泛,野外很容易找到。
麻也差不多。
用麻和葛製成的衣物,輕便,涼爽,沒異味,非常適合這個時代的氣候。
因此麻和葛便成了主流。
種植的話,葉青選擇麻。
相比葛,麻的優點非常明顯。
麻纖維含量高,製取容易,長度和堅韌度也高出很多。
最重要的一點是,麻的產量高。
麻生長快,在這個時代的氣候條件下,一年最少可以采集三次。
麻的種植也非常的簡單。
種下去之後,等著采集就行了,幾乎不需要種植管理。
而且麻是多年生植物,第二年不用重新種植,便可以直接收獲。
所以,葉青將麻列為第一種旱地種植作物。
而黃豆,作用就大了。
首先它是一種糧食,還是主糧。
曆史上,在先秦時期,豆飯藿羹,就是普通老百姓的主食。
豆飯,就是用黃豆做的飯。
藿羹,用黃豆葉子煮的湯。
第二是可以做豉,醬,以及副產品豉油,醬油。
豉油和醬油其實就是一種東西,稱呼不同而已。
在調味料匱乏的時代,這幾樣,可就是寶貝了。
第三就是榨油。
食用油的作用就不用說了。
其他的,豆芽,豆苗,豆腐,豆漿,豆皮,腐竹……
更是能大大豐富族人的飲食結構。
有了足夠的稻穀,能夠吃飽肚子了,為啥還要費盡心思搞這麼多花樣?
還是為了人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