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壩的擴建工程,葉青安排好了各級負責人員,然後交給了族人自行指揮。
修築大壩去年進行了四個多月,部分族人已經很熟悉。
現在重複同樣的工作,讓已經熟練了的族人擔任負責人員,進行指揮修建,雖然開始時會有一些混亂,但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觀察了幾天,大壩的修築工作進行順暢之後,葉青便抽身回到了部落。
現在是農閑時節,人手充足,部落的建設也在同步進行。
這次主要修建的是兩大建築,一個是鍾鼓樓,一個是祖祠。
現在族人多了,活動範圍也廣了,以往的那種報時方式已經太實用。
因此,葉青準備鑄造一座大的青銅鍾,想要鍾聲傳得遠,青銅鍾的安放自然需要高一點。
另一方麵,時令季節的分辨也需要部落自己來掌控,依靠大虞國,已經行不通了。
因此,葉青準備製造一台水運儀象台,而這個水運儀象台,葉青便準備也安放在鍾鼓樓上。
因此,這個鍾鼓樓是個綜合型的建築,不但要高,還要大。
安放青銅鍾以及水運儀象台,都需要平台。
現在沒有水泥,平台的修築,就很有問題。
像現代那樣澆築樓層的地板,是行不通了,而用木頭做樓層地板的話,卻又不是很牢靠,又容易毀於火災,用青磚做拱頂的話,族人的技術又不過關,很難做到長久,不坍塌。
因此,葉青幹脆設計成實心的平台,外層用青磚修建,防止雨水侵蝕,內中用泥土夯築。
上下平台的台階,便隻能修建在平台的外麵。
這樣修建好的鍾鼓樓,利用率雖然低下,但是足夠的結實。
沒辦法,這個時代建築技術,以及材料都不達標,隻能以穩固為主,做不出太多的花樣。
主體是夯築泥土,沒辦法修建的太過陡峭,直上直下的那種外形,容易垮塌。
因此,最終的設計效果就是一座平頂金字塔。
為了讓這個鍾鼓樓足夠的結實,夯築的土,也並不是普通的泥土,葉青在土中加入河沙、石灰,這就是三合土。
三合土,管用的時間長,不人為破壞的話,留存個幾千年都不成問題。
鍾鼓樓頂部的平台,葉青設計的也是足夠寬大。
在頂部平台上,葉青準備修建幾個類似涼亭的建築。
建築裏安放的便是銅鍾,大鼓,以及水運儀象台。
頂部平台是個正方形,邊長20米,平台的高度也是20米,基座的底部邊長是60米,平台的坡麵,傾斜角45度。
看著最終的設計效果,葉青心裏明白了以前不太理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世界各地史前遺留的金字塔建築那麼多。
想來在史前人類建築技術不過關的情況下,想要將建築修建的足夠高,那麼基座也就必須足夠的寬大,最終的結果,自然便是金字塔的形狀了。
祖祠的修建要求,同樣是需要高、大。
因此,葉青采用鍾鼓樓同樣的設計。
沒辦法,這是現有條件下能夠造出的最堅固耐用的建築結構。
祖祠底座,同樣是邊長60米,隻是頂部平台的高度要低一些,隻有10米,但是麵積就大大多了,頂部平台的邊長是4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