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令人笑掉大牙,不過那個年代不認識拿破侖很正常。在今天的高考中,這種“拿破輪”式的笑話仍然比比皆是,這就不是時代的局限,而是民族素質降低了。
鄉試的試卷為長一尺寬四寸的紅格紙,每頁十二行,每行二十五字。考生在答題的時候也有許多注意事項,如果你不小心犯了聖諱,也就是用了皇帝名中的字,或者寫詩押錯了韻、不符合格式等等,這樣的細節一旦觸犯簡直是致命的,當場考完之後你的名字馬上會先見榜,名字貼在貢院大門外,接下來也不用再考了。
考生的命運主要還是決定於第一場,這一場發揮好了被取中的概率很大,在那麼緊張的時間內很少有閱卷官會認真地去看考生二三場的卷子,除非你第一場就耗盡元氣,後麵兩場實在太不像樣。正、副主考官在八月十五賞月時會確定鄉試第一場的頭名,稱之為“草元”。但這條“草魚”要變“金魚”還得經過後麵的經驗,如果草元的第二場、第三場實在不行的話,就要降低名次錄取。
據袁枚《隨園詩話》記載,道光年間江南癸卯科鄉試,蘇州考生徐朗齋第一場的表現驚豔絕倫,主考謝金圃為之傾倒,意下已經定他為解元的不二人選了。沒想到徐朗齋第三場策問因故未到,不僅痛失冠軍,連中舉的資格都被取消。又據清末陳康祺所撰《朗潛紀聞二筆》,原來考完第二場後小徐跑到秦淮河上吃花酒去了,以至於大醉不醒未能參加考試。後來該科的考試試卷流傳開來的時候,他的名字竟然被放在第一名解元之前,“不刊名而刊紅號”,俗稱“麗六”。
對此,徐朗齋寫詩自嘲道:“虛名麗六流傳遍,下第江南第一人。”不過我覺得此人還好沒有被取中,以他的風格就是當了官不出幾天也要被“雙規”掉。
鄉試每場交卷出場之日,集有幾百或上千人於午前開貢院大門放第一牌,午後放第二牌,傍晚放第三牌,戌時(晚上七點到九點)清場。第三場提前到十五日放牌,當日交卷的考生還來得及回去賞中秋月,沒有做完的可以繼續到十六日清場。
鄉試的卷子送閱卷官前要實行“糊名易書”。受卷官每場收完卷子要送到彌封處,由彌封官把考卷上寫有考生姓名、籍貫等個人信息的那一頁折疊掩蓋起來,用空白紙彌封後,再加蓋騎縫章。
彌封結束後馬上安排待命的謄錄手將試卷如實地重抄一遍,這個程序叫“易書”,以便防止閱卷官辨認字跡。所以閱卷官最後看到的都不是考生本人的字跡,隻不過被取中之人以後要複查原卷,如果書法不行或者有錯別字照樣可能落榜。謄錄手從各衙門的書吏中挑選,按照各省考生人數而定,多則上千,少則數百。清代規定,每人每天隻能謄寫三份試卷。
真是令人笑掉大牙,不過那個年代不認識拿破侖很正常。在今天的高考中,這種“拿破輪”式的笑話仍然比比皆是,這就不是時代的局限,而是民族素質降低了。
鄉試的試卷為長一尺寬四寸的紅格紙,每頁十二行,每行二十五字。考生在答題的時候也有許多注意事項,如果你不小心犯了聖諱,也就是用了皇帝名中的字,或者寫詩押錯了韻、不符合格式等等,這樣的細節一旦觸犯簡直是致命的,當場考完之後你的名字馬上會先見榜,名字貼在貢院大門外,接下來也不用再考了。
考生的命運主要還是決定於第一場,這一場發揮好了被取中的概率很大,在那麼緊張的時間內很少有閱卷官會認真地去看考生二三場的卷子,除非你第一場就耗盡元氣,後麵兩場實在太不像樣。正、副主考官在八月十五賞月時會確定鄉試第一場的頭名,稱之為“草元”。但這條“草魚”要變“金魚”還得經過後麵的經驗,如果草元的第二場、第三場實在不行的話,就要降低名次錄取。
據袁枚《隨園詩話》記載,道光年間江南癸卯科鄉試,蘇州考生徐朗齋第一場的表現驚豔絕倫,主考謝金圃為之傾倒,意下已經定他為解元的不二人選了。沒想到徐朗齋第三場策問因故未到,不僅痛失冠軍,連中舉的資格都被取消。又據清末陳康祺所撰《朗潛紀聞二筆》,原來考完第二場後小徐跑到秦淮河上吃花酒去了,以至於大醉不醒未能參加考試。後來該科的考試試卷流傳開來的時候,他的名字竟然被放在第一名解元之前,“不刊名而刊紅號”,俗稱“麗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