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不在劉備的視線之內,在劉備看來,曹操諸子之中,也唯有曹彰還能打一打,但自己這一邊,也有劉封可以出戰。
孫權雖然也是一方雄主,但卻是小一輩的人物,要是孫策在的話,劉備也許會視作同輩的對手。
在建業,孫權正忙著和呂範、顧雍、朱治等人商議抗劉之策,曹操病逝的消息傳來,孫權既鬆了口氣,又頓感麵臨形勢之險惡。
呂範是孫策時代的舊人,在孫權繼任吳侯之後,是繼續得到重用的少數幾名重臣之一,相比孫權的憂心衝衝,呂範提出了另外一個觀點。
以他來看,曹操死後,曹丕廢帝的步伐會加快,可以預計的是曹魏的國策將發生大的變化,這個時候,要是孫權主動的向曹丕低頭的話,等曹丕稱帝,孫權就會得到更多的賞賜,比如說,由吳侯晉為吳王。
孫權想當吳王的心思已經存了許久,隻不過,他相比曹操、劉備來說,資曆上不如,孫家是在袁術勢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漢家朝廷關係疏遠,既不像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不像劉備有左將軍、皇叔的身份。
呂範與曹丕和解的提議,讓孫權茅塞頓開,在艱難險阻之中,他終於找到了在江東自立的目標和方向。
孫權隨後派出使者前往洛陽向曹丕道賀,曹、孫兩家在幾番大戰之後,迫於劉備的強大壓力,曹丕和孫權兩個小輩走到了一起。
劉備此時,其實犯了一個大錯。
他太得意忘形了,沒有去想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的道理。
曹操死了,並不代表他劉備就天下無敵了,比如吳軍右部督陸遜,就不是他劉備能夠憾動的。
要不是有劉封在荊州打下的基礎,劉備這會兒已經失了關羽、張飛兩個結義兄弟。
——
魏,延康元年,四月一日。
魏王曹丕下詔收斂、祭奠陣亡將士。
十三日,劉協正式禪讓帝位,曹丕三次上書辭讓。
二十九日,曹丕登受禪台稱帝,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大赦天下。以河內郡山陽邑萬戶奉劉協為山陽公。
東漢曆時一百九十五年後,被曹魏所取代。
有感到劉備在南方的巨大威脅,曹丕稱帝的時間,比起曆史上要早了六個月,早早的稱帝,有利於穩定曹魏內部,消彌矛盾,盡快達成上下一致的共識。
曹丕稱帝後沒多久,早就有聯絡的曹、孫兩家開始正式的使節來往,曹丕使太常卿邢貞齎冊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
孫權繼曹操、劉備之後,第三個封王。
雖然這個吳王也被戲稱為大魏吳王,但就孫權看來,這畢竟是得到朝廷認可的封號,比起劉備自領的漢中王要有說服力一點。
有陸遜在夏口、陸口和長沙一線擋住劉備的進攻,有魏文帝曹丕這個隱形的盟友支持,吳王孫權重新樹立信心之後,開始騰出手來,重點打擊江東境內的親劉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