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劉備相識於隆中,兩人於新野小城起步,幾乎是白手起家,共同打造了蜀漢政權。
現在,劉禪不爭氣,讓諸葛亮心中淒涼,但要讓他逼劉禪下台,另立明君,諸葛亮的心中,又過不了忠臣這個坎。
諸葛亮的弟子,細論起來,有劉封、薑維、馬謖、劉禪四人。
劉封自不必說,當初前往江東一行,就給了諸葛亮諾大的幫助,這些年來,劉封更是屢屢救蜀漢於危難,眼界之長遠、征戰之驍勇,蜀漢無人可及。
薑維自入諸葛亮門下後,長年在漢中、隴右一線領軍作戰,戰場經驗極是豐富,特別是在局部戰場上,薑維的用兵精妙,連劉封也為之驚歎。
馬謖雖然才華出眾,但好大喜功,在失了街亭之後猶不自省,被諸葛亮論罪後身死。
自馬謖後,諸葛亮心哀若死,也基本斷了再收嫡傳弟子的想法。比如蔣琬、費禕等人,雖然時常在丞相府聽用,但諸葛亮更多的把他們當作下屬來看待。
至於劉禪,有“相父”的身份,就算諸葛亮不想教導,也推托不了。
身為劉禪的相父,諸葛亮有教導之責,回到成都這些天裏,他也是用心教導,殷殷相勸,在劉禪身上花費的心思頗多,但劉禪的表現,卻讓諸葛亮失望透頂。
劉禪這個扶不起的阿鬥皇帝,說他沒腦子也不是,在享受生活和吃喝玩樂方麵頗有聰明才智,要想欺騙他很不容易。
但在治國理政方麵,卻是十竅隻開了一竅,九竅不通。
劉禪主要的問題,是做事沒有長性,也就是想一出是一出,又耳根子軟,對身邊的人是忠是奸分辯不清,對什麼是讒言什麼是忠言也無主見。
說得透徹一些,劉禪就是一個聽之任之,有些小聰明,在大事上糊塗的人。
在蜀漢的中期,有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等人匡扶,劉禪靠著這些良臣的輔佐,勉強支撐蜀漢三分天下。
到了蜀漢的後期,陳祇、黃皓把持朝政時,劉禪就徹底放飛了,在他的親政下,朝堂內部紛爭不斷,良臣猛將不得重用,大將軍薑維得不到朝堂的支持,隻能無奈收縮漢中防線,避居遝中就糧,這才給了魏軍入蜀的可乘之機。
諸葛亮對劉禪失望透頂,在身體有疾的狀態下,他的耐心消耗殆盡。
在考慮再三之後,諸葛亮決定用最後的一點時間,奮力的搏上一把,看看能不能借劉封大勝的東風,一舉收複關中,把三分天下變為二分。
二分江山。
這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為劉備描述的理想結果,這也是他心中的一個執念。
為了實現這一理想,諸葛亮已經顧不得身體的不適,更顧不上黃月英的殷殷相勸,徹夜未眠再著《出師表》。
言: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個成語由此而來,成為忠君愛國的寶貴財富,成為激勵有為之士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