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果:
梵文稱為須陀洹果,譯為預流果,即初見真理,得入聖者之流。依論師說:“初果聖人是以智慧覺悟,見惑斷除。”他們不為知見上的煩惱所迷惑,對佛法有絕對的信心。經中說初果聖人斷除了我見結、戒禁取見結及疑結——三結。所謂“結“就是束縛的意思。有時候“結“又稱為煩惱,斷三結既是斷除此三種煩惱。
①、我見結:執著五蘊身心有一個我,認為這個我是真實的,稱為我見。
②、戒禁取見結:執著各種不正確的戒律來修行,而證初果的聖人就不會做這種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這些都是邪行。
③、疑結:對三寶,戒律,過去未來的因果,以及對十二因緣產生懷疑,證初果者無此煩惱。根據經典上說:初果聖者得到四不壞信:即佛不壞信;法不壞信;僧不壞信;戒不壞信。對此四不壞信的信心很強,任何人都不可毀壞。假如一個人對佛、法、僧以及戒有絕對的信心,一點兒也不懷疑,那他就是斷了疑結,意經典說他已經證悟到初果了。
學佛者在修學的過程中,如果對佛、法、僧,以及戒律還會有懷疑,既是說他還沒證悟到初果;如果他對佛、法、僧以及戒律絕對沒懷疑時,那肯定可以證得初果了。證初果者又稱為見道,既是見到解脫之道。他很清楚的確認八正道、四念處、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脫之道,而且真正體驗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脫生死之道。我們沒證悟初果的學佛者是憑著聽聞佛法,分析、了解、推理、相信這些道理,但對於初果聖者來說,是真正的領悟和感覺到。比如有人從聽講中學習到一些遊泳的技術,當他有機會跳進水中,就可體驗到遊泳隻不過是如此罷了。雖是如此,然而他的遊泳技術未必熟練。同樣的,初果聖者雖然是見道,但他還有很多業習,故他需要繼續修行。初果聖人由於斷三結,絕對不會輪回到惡道去,並且最多天上人間來回七次生死,最後一生必證阿羅漢果。既是說,有些初果聖人的因緣好,煩惱薄,今生就可證悟阿羅漢果,未必一定要修行七世後才證得阿羅漢果。那些至第七次返回人間逢無佛法,居於家中也能證阿羅漢果,證果後必出家自然的比丘形相。
(二)、二果:
梵文稱為斯陀含果。證初果聖者斷除三結後,必須繼續修行,到另一階段,貪瞋癡減薄,便證得斯陀含果,此果又稱為“一來果“因為對欲界煩惱未完全斷除,還必須在欲界的人間天上來往一次。在這往返生死中,他必定能繼續修行而證阿羅漢果,但是有些修行者不必證悟初果,可以直接證悟斯陀含果,那是因為各人因緣不一樣,煩惱輕重不同之緣故。果位越高,煩惱就越輕。故證果並非得到什麼,而是把煩惱放下。
(一)、初果:
梵文稱為須陀洹果,譯為預流果,即初見真理,得入聖者之流。依論師說:“初果聖人是以智慧覺悟,見惑斷除。”他們不為知見上的煩惱所迷惑,對佛法有絕對的信心。經中說初果聖人斷除了我見結、戒禁取見結及疑結——三結。所謂“結“就是束縛的意思。有時候“結“又稱為煩惱,斷三結既是斷除此三種煩惱。
①、我見結:執著五蘊身心有一個我,認為這個我是真實的,稱為我見。
②、戒禁取見結:執著各種不正確的戒律來修行,而證初果的聖人就不會做這種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這些都是邪行。
③、疑結:對三寶,戒律,過去未來的因果,以及對十二因緣產生懷疑,證初果者無此煩惱。根據經典上說:初果聖者得到四不壞信:即佛不壞信;法不壞信;僧不壞信;戒不壞信。對此四不壞信的信心很強,任何人都不可毀壞。假如一個人對佛、法、僧以及戒有絕對的信心,一點兒也不懷疑,那他就是斷了疑結,意經典說他已經證悟到初果了。
學佛者在修學的過程中,如果對佛、法、僧,以及戒律還會有懷疑,既是說他還沒證悟到初果;如果他對佛、法、僧以及戒律絕對沒懷疑時,那肯定可以證得初果了。證初果者又稱為見道,既是見到解脫之道。他很清楚的確認八正道、四念處、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脫之道,而且真正體驗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脫生死之道。我們沒證悟初果的學佛者是憑著聽聞佛法,分析、了解、推理、相信這些道理,但對於初果聖者來說,是真正的領悟和感覺到。比如有人從聽講中學習到一些遊泳的技術,當他有機會跳進水中,就可體驗到遊泳隻不過是如此罷了。雖是如此,然而他的遊泳技術未必熟練。同樣的,初果聖者雖然是見道,但他還有很多業習,故他需要繼續修行。初果聖人由於斷三結,絕對不會輪回到惡道去,並且最多天上人間來回七次生死,最後一生必證阿羅漢果。既是說,有些初果聖人的因緣好,煩惱薄,今生就可證悟阿羅漢果,未必一定要修行七世後才證得阿羅漢果。那些至第七次返回人間逢無佛法,居於家中也能證阿羅漢果,證果後必出家自然的比丘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