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五裏左右,果見一處山穀,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牛若丸看得正癡,忽有人喝道:“殺父之仇,滅族之恨,何以忘懷。”牛若丸循聲望去,旦見一條壯漢,如怒目金剛一般,立於樹下。牛若丸泣拜道:“實不敢忘,願壯士教我。”那人道:“吾名喚烏天狗,昔日你父於我有救命之恩。恩公身死之後,本欲行刺平氏,為恩公報仇。但知恩公有遺孤存留世上,是以不敢輕言赴死。自今日起,教你一身武藝,好為恩公報仇。”牛若丸當即拜師,此後每至深夜,牛若丸便翻牆出寺,偷來學藝。
有道“紙包不住火”,牛若丸每夜出寺,不久便被主持東光坊發覺。這日牛若丸正要夜出,早被東光坊攔住,道:“你欲往何處?”牛若丸也不隱瞞,言道:“吾乃源義朝之後,特去學些本事,將來為父報仇。”東光坊大驚道:“此乃殺頭之罪,往後切莫亂對他人言說。我看你殺氣太重,將來必然生亂,今日賜你法號‘遮那王’,日後當靜心修行,收斂戾氣。”
一晃數年過去,這日,烏天狗對牛若丸道:“吾一身本事,皆傳授於你。如今奧州大將藤原秀衡與你父相交甚厚,此時正四處招兵買馬,欲為你父報仇,你可前往投奔。隻是你所學劍法,乃一人敵,若成大事,當學萬人敵。”牛若丸道:“望師傅明示。”烏天狗道:“京都之內,有一法師,名曰鬼一法眼。此人有一秘藏寶卷,喚作《六韜三略》,乃西方中華兵法大家所著。此人與我素有來往,我修書一封,勸其將書贈你。”當即將書信遞於牛若丸,道:“今日一別,你我再無相見之日,我送你一把黃金寶刀,助你建功立業。”牛若丸聽罷,痛哭流涕,遂與師傅辭別,一路下山去了。
牛若丸一路向東,前往京都。這日,已到京都左近,見一條大河,水流湍急。便尋得一老者問道:“敢問老丈,何處有橋梁渡河?”老丈打量牛若丸一番,道:“此去往西,十五裏,有條木橋,可以通過。”牛若丸道:“如此甚遠,此地居民莫非都要如此繞行?”老丈道:“此去往南一裏,倒有一條大橋,喚作五條大橋,隻是旁人可走得,你倒走不得。”牛若丸奇道:“這是何等道理,為何我走不得?”老丈道:“隻因年前,橋邊來了一個武僧,喚作武藏坊弁慶,守住大橋,進行‘刀狩’。”牛若丸道:“何為‘刀狩’?”老者道:“過往百姓,皆無幹係。若是碰到武士,弁慶便要與之比試,敗者便要將佩刀留下。聽說那弁慶已留下九百九十九把寶刀。我看你是習武之人,是以勸你莫要前往,以免吃了大虧。”牛若丸聞言,謝道:“多謝老丈指點,小生倒願意與他會上一會。”
牛若丸一路向南,走了一裏,果見一條大橋橫亙河上,橋下站著一名凶僧,怎生打扮,旦見:穿一領烈火猩紅直裰,係一條虎打就圓絛,掛一串七寶瓔珞數珠,著一雙九環鹿皮僧鞋。那人遠遠窺見牛若丸,叫道:“那武士,既然前來,定是知曉俺弁慶的規矩。來來來,快與灑家大戰五百回合。”牛若丸笑道:“若是勝了你,便當如何?”弁慶道:“若是你贏了,灑家這九百九十九把寶刀盡數歸你。”牛若丸道:“吾用一把足矣。不若這樣,若是你勝,我這把黃金寶刀歸你;若是在下僥幸,和尚以後隨我左右,你看如何?”弁慶叫道:“依你便是!”當即拔出腰刀,衝上前來,直取牛若丸。牛若丸舉刀一格,兩個就橋邊一來一往,對戰起來。真好似兩條龍競寶,一對虎爭食。惡狠狠,雄赳赳,雷吼風呼,殺氣內金睛閃爍。弁慶不饒牛若丸,抵死交鋒。牛若丸欲製弁慶,設機力戰。二人鬥了四五十回合,牛若丸暗道:“這廝力氣甚大,隻能智取。”遂虛晃一招,賣個破綻,往後一退。弁慶隻道牛若丸刀法亂了,趕上一步,一刀斬落。牛若丸見他步法已亂,側身閃過,將寶刀搭在弁慶刀背上,一聲大叫:“撤!”,順手一絞,將弁慶兵刃磕飛。欲知弁慶性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