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下旬, 江南軍抵達日本平戶海域,稍事休整,便兵移鷹島海域。與東路軍會合,當即登陸日本。隻是日軍防禦甚是嚴密,元軍始終無法深入內地。八月一日,忽見海上暴風大扇,洪波滔天,煙飛雲不斂,雷雨如暗夜,元軍戰艦在颶風中互相撞擊,大部分沉沒,隻剩下二百餘隻,士卒落水溺死,屍體隨潮汐漂流入浦口,積如丘陵。元軍兵員損失慘重,成為驚弓之鳥,主將範文虎等率先選擇剩餘好船撤退逃生,丟下大軍不管。東路軍見狀,亦相繼撤離。範文虎回國之後,隻說此次出征,大敗日本,日人不日便來朝貢,其人巧舌如簧,竟說得忽必烈信以為真,重賞東征諸將。
那十萬大軍見已被遺棄,便自己組織,推舉頭領,聽其約束。眾人伐木作舟,準備回還,日人見狀,不斷來襲,戰死者甚眾,餘下三萬人為日人虜去,帶至八角島,盡殺其中的蒙古、高麗和漢軍,南人不殺而奴之。有三人者,名喚於閶、莫青、吳萬五尋機遁逃,返回中國,忽必烈始知東征真相,怒斬範文虎,其餘人等,皆降職查辦。
元軍雖敗,忽必烈仍不死心,1283年,忽必烈命阿塔海為日本省丞相,與澈裏帖木兒右丞、劉二拔都兒左丞,募兵造舟,欲複征日本。又派如智和尚與提舉王君治前往日本,後遇台風而還。1284年忽必烈再次派如智和尚與參政王積翁出使日本,不果。1286年,忽必烈又欲遠征日本。卻因福建等地漢人起義,進攻越南亦有失利,忽必烈無法兩路興師,隻得下詔罷征,此後,忽必烈感到自己身體不適,1294年病逝,享年80歲。征日之事遂止。
忽必烈東征日本之舉,史稱 “文永·弘安之役”或“蒙古來襲”。靠北條時宗的堅強果斷、指揮才能和日本軍民的拚死抵抗,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隻能望洋興歎。元軍征日失敗之因,頗為複雜。第一次 元軍進展神速,日本已危在旦夕,隻是由於元軍登陸當夜便發生台風,日本才轉危為安。第二次情況就不一樣了,日軍的抵抗使元軍兩個月不能登陸, 救命的 “神風”又使元軍慘敗。不管因何而敗,不義之師,敗不足惜。隻是作為自然現象的台風偶發,被日本統治者吹噓為 “神風”,進而演化出“日本乃神國”的神國思想,後來竟成為對外侵略的精神支柱,太平洋戰爭後期的 “神風特攻隊”即為一例。
戰爭的結果使元朝政府官員小心謹慎起來,但卻使日本人更加自大狂妄起來。日本的自信易於狂妄,狂妄的自信心演變為侵略的野心。元軍兩次進攻,使中日兩國因此成為敵國,兩國朝廷之間從此有來無往,民間雖有往來,卻也往往發生爭端。1307年,日本商人與元朝官吏發生了衝突,並衝進城內,焚燒民舍,恣意掠奪。1309年,日本商人還侵入寧波城內,用自己的商品硫磺焚燒官署,此等事件便是“倭寇”的前奏。
六月下旬, 江南軍抵達日本平戶海域,稍事休整,便兵移鷹島海域。與東路軍會合,當即登陸日本。隻是日軍防禦甚是嚴密,元軍始終無法深入內地。八月一日,忽見海上暴風大扇,洪波滔天,煙飛雲不斂,雷雨如暗夜,元軍戰艦在颶風中互相撞擊,大部分沉沒,隻剩下二百餘隻,士卒落水溺死,屍體隨潮汐漂流入浦口,積如丘陵。元軍兵員損失慘重,成為驚弓之鳥,主將範文虎等率先選擇剩餘好船撤退逃生,丟下大軍不管。東路軍見狀,亦相繼撤離。範文虎回國之後,隻說此次出征,大敗日本,日人不日便來朝貢,其人巧舌如簧,竟說得忽必烈信以為真,重賞東征諸將。
那十萬大軍見已被遺棄,便自己組織,推舉頭領,聽其約束。眾人伐木作舟,準備回還,日人見狀,不斷來襲,戰死者甚眾,餘下三萬人為日人虜去,帶至八角島,盡殺其中的蒙古、高麗和漢軍,南人不殺而奴之。有三人者,名喚於閶、莫青、吳萬五尋機遁逃,返回中國,忽必烈始知東征真相,怒斬範文虎,其餘人等,皆降職查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