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孝明天皇任命慶喜出任第15代將軍,繼續推行朝廷、幕府二位一體的公武合體政策。不想沒過多日,孝明便因 “天花症”發作,魂歸西土。倒幕派的政治行情看漲,形勢日益有利。下級公卿、有“日本的曹孟德”之稱的岩倉具視掌握朝廷實權。1867年 1月 9 日,岩倉擁立年方十五的睦仁親王登基,尊號“明治”,是為第122代天皇。不日明治政府發布王政複古令,欲將大權收回朝廷。
幕府的垮台雖已成定局,但不行使武力卻也難收倒幕之功。1867年9月,薩長與安藝藩達成出兵京阪的密約,準備動武,又有岩倉奔走宮中,以天皇名義向薩長下達《討幕密沼》。慶喜見勢不妙,以退為進,向朝廷呈交《大政奉還上奏文》,先是痛責德川氏失政,難以控製開國後動蕩的政局,“自願”將朝廷授予的統率天下兵馬之權交還朝廷,以求“共保皇國”,“政令歸一”,“與萬國並立”。那班重臣公卿因皇權旁落日久,早已習慣呆在幕府的屋簷下低頭過日子,今見幕府歸還大政,個個喜不自禁,自然是功獎一番,繼續讓慶喜以內大臣的資格,掌管天下統治權。
奉還大政後,岩倉具視、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等人再度聚首,在京都皇宮內的小禦所召開禦前會議。岩倉道:“此番大政奉還,全賴各位盡心竭力,隻是德川幕府雖然退卻,必然心有不甘,怕是日後會卷土重來。”大久保道:“既然如此,我等索性將幕府廢掉,再令德川慶喜將封地上繳朝廷,省得日後他興風作浪。”岩倉道:“話雖如此,那德川慶喜斷不會束手就縛。”西鄉笑道:“我等可請天皇頒發聖旨,令德川交權納地,他若相從,一切好說,若是不從,我等便順理成章,發兵征討,到時便也由他不得。”眾人齊聲叫好,木戶道:“既然如此,我等各自返回本藩,勵兵秣馬,一旦有變,便將德川拿下。”
卻說這日,德川忽接旨意,隻聽天使宣召:
德川內府奉還前所委任之大政及辭退將軍職位二事今已斷然獲準。原自癸醜以來,遭蒙未曾有之國難,先帝頻年為之所苦,擾慮之情當眾庶所知。因此,聖意已決,實行王政複古,樹立挽回國危之基。自此廢除攝關、幕府等,先暫設總裁、議定、參與三職,使之處理萬機。諸事應按神武創業之始,無縉紳、武士、堂上、地下之別,皆需盡力發表至當之公議。聖意欲與天下同休戚。故望各自勉勵,一掃曆來驕惰之陋習,以盡忠報國之誠意努力奉公為要!赦向禦人數、國事禦用掛、議奏、武家傳奏、守護職、所司代等一概廢除;太政官以下各機構逐漸興立,其旨應予周知;朝廷禮儀雖應逐漸改正,但先廢止攝政門閥支派;為掃除舊弊、廣開言論之道,有建議者,不拘貴賤,無須考慮,皆可獻言。且登用人材乃為第一之急務,如有適宜之人,應急速上報;近年物價特別騰貴,其勢無如之何。富者益富,貧者益貧,畢竟乃因政氣不正所致。民為王者之大寶,於茲百事一新之際,聖上為此而憂慮。如有深謀遠慮救弊之策者,不論為誰,皆可申報;和宮貴人早年下嫁關東,但其後將軍去世,且因先帝前有攘夷成功之願,許其返京,然出於奸吏之詐謀,始終未能實現。茲望促其早日還京,近日已派公卿迎接,其旨應予周知。
慶喜不聽則已,聽罷之後,頓時氣血翻湧,口不能言,宣召官員也不理會,徑自離去。眾家臣圍上前來道:“如此詔令,無非是要將我等趕盡殺絕,主公萬萬不能遵從。”慶喜道:“我為國家計,不願大動幹戈,不想群小欺人太甚。傳我令去,點齊兵馬,兵進京都。”欲知德川此戰究竟勝負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12月5日,孝明天皇任命慶喜出任第15代將軍,繼續推行朝廷、幕府二位一體的公武合體政策。不想沒過多日,孝明便因 “天花症”發作,魂歸西土。倒幕派的政治行情看漲,形勢日益有利。下級公卿、有“日本的曹孟德”之稱的岩倉具視掌握朝廷實權。1867年 1月 9 日,岩倉擁立年方十五的睦仁親王登基,尊號“明治”,是為第122代天皇。不日明治政府發布王政複古令,欲將大權收回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