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版”福爾摩斯(2 / 2)

我告訴冬冬,像到處都有球迷一樣,世界各地都有數目可觀的“福爾摩斯迷”,形成一種宗教式的崇拜的狂熱,歐美許多地方都成立了福爾摩斯學會、協會、研究會。我還見過一份福爾摩斯的年譜,不知根據什麼確定他出生於1854年,說他是一個鄉紳的後代,祖母是法國畫家賀拉斯·凡爾奈的胞妹,繼承了這一藝術血統,使他終生酷愛音樂。1872年,接受大學教育,他專攻化學,不願與人交際,隻喜歡一個人悶在屋裏苦苦思考。1877年創立偵探所,連續接辦多起重大疑案,均獲成功,從而聲名大震。1903年之後宣告退休,金盆洗手,並離開倫敦到鄉間隱居,從事養蜂研究,1914年出版了《養蜂實用手冊》,此後音信全無。

聽到這裏,冬冬溢出一種揚揚自得的神情,搖著我的手說:“怎麼樣,王伯伯?福爾摩斯是真人吧?”

“冬冬,我還和福爾摩斯合影了哩。他站在那裏,戴著一頂前後雙簷的花格呢帽,麵目清瘦,眉毛濃重,鷹鉤鼻子,短短的絡腮胡子,圍著一個長而尖的下巴,白襯衫,打著黑領結,外罩一件也是花格呢的風衣,腳上穿著一雙大皮靴。旁邊一個老年婦女,可能是房東太太。華生醫生坐在一旁看書。我走上前去準備和他握手,順便問一聲‘您好’,可是,卻不見他有任何反應,原來是一尊蠟像。”

“真掃興。”冬冬喃喃地說。

其實,柯南道爾創造這個典型,並不是憑空想象的。他雖然從醫,卻對文學懷有濃厚的興趣,並注重研究偵探技術,閱讀過號稱“偵探小說之父”的愛倫·坡·柯林斯的許多作品。在愛丁堡大學攻讀醫學過程中,他按照外科醫生約瑟夫·貝爾的要求,對病人進行精確的觀察和邏輯推理,做出準確的判斷,從中受到很大啟發,在腦海裏形成一係列有趣的故事。於是,他就以貝爾教授為原型創造出神探福爾摩斯的形象,一部部作品陸續問世,獲得了巨大成功。後來,他想停止這類題材的創作,便在《最後一案》中安排福爾摩斯在與宿敵莫裏亞蒂搏鬥中墜下懸崖。可是,廣大讀者卻拒絕接受這個令人傷痛的結局,強烈要求作家想辦法恢複神探的活動。這樣,他隻好讓福爾摩斯攀上懸岩,化險為夷。可以看出這一典型人物在讀者心目中的強大魅力,也說明典型人物一經創造出來,便成為社會的財富,生殺予奪之權已不能獨操於作者之手了。

聽說,地處瑞士邁林根的福爾摩斯遇險地,如今已經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當地村民在峽穀邊掛了一塊標誌性的銅牌,遊人可以乘纜車前往參觀,親身體驗一番當時生死搏鬥的險境。小鎮上的貝克街221號,也有一座福爾摩斯故居,每逢周末還按照探案中的情節舉行通宵的“恐怖之夜”活動。各個餐館、酒店也都彌散著追懷這位神探的濃厚氣息,像福爾摩斯冰淇淋、華生沙拉之類的食品隨處可見。

說到這些虛擬實境和衍生產物,人們會聯想起我國的桃花源、大觀園之類的景物。它們本來都是出自作家的想象,並無實地可供考察、實物堪資鉤稽的,但按跡尋蹤、踵事增華者曆代綿延不絕,以致至今各地還在為奪取它們的領有權而紛爭不已,它雄辯地證明了文學的創造力多麼強大,藝術的魅力何等驚人。

“王伯伯,我想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原本活潑好動的小冬冬忽然變得凝靜起來,歪著腦袋瓜像個哲學家似的,“我覺得,重要的不在於是真人還是虛構的,而在於是不是活在人們的心裏。活在人們心裏的,就是活人,就是真實的存在,就應該在茫茫宇宙之間擁有一席之地。說不定他們聚合在什麼地方,但同樣會構成一個奇妙的世界,那裏住著孫悟空、林黛玉、丹麥王子、白雪公主,還有拇指姑娘和簡·愛,當然還有福爾摩斯。您說是嗎?”

“應該是這樣。”我說。

臨出門時,我問冬冬:“那幾封信你還往外郵嗎?”

冬冬說,我再考慮考慮。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