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4年,莫紮特來到英國,結識了音樂泰鬥約·塞·巴赫的兒子,人稱“英國巴赫”的克利斯提安·巴赫。這位著名的作曲家對莫紮特後來音樂風格的形成有著很大的影響。
莫紮特14歲時,被羅馬教皇授於“金馬刺”騎士稱號,並成為意大利鮑倫亞學院的院士。第二年一月初,維倫的愛樂學院也將他遴選為院士。
幾年中,莫紮特的父親一直努力想為孩子在維也納宮廷中謀個一官半職,但及至1873年莫紮特17歲時,仍未能遂願,無奈,隻好讓莫紮特留在薩爾茨堡,在大主教的宮廷中擔任樂師。
新任的大主教專橫跋扈,為人歹毒,視莫紮特如奴仆,任意驅使。他不準莫紮特在飯廳吃飯,還強迫莫紮特為自己收拾房間。莫紮特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沒有大主教的許可,他不得外出演出,不得舉行音樂會,不得自已出去找工作,也不能受別人委托作曲來取得收入。
這時正值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前夜,莫紮特隨著年齡增長,受啟蒙運動思想的影響日深。1881年,他終於忍無可忍,向大主教提出辭職。為期8年的奴隸生涯結束了,25歲的莫紮特義無反顧,離開故鄉,隻身前往維也納,開始了他一生中音樂成就最輝煌的十年。但為成為獨立作曲家,他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畢生為謀生奔命,畢生與窮困相伴。
莫紮特來到維也納後,不分晝夜拚命工作,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寫下了《後宮誘逃》、《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和《魔笛》等一係列在歌劇發展史上占有光輝地位的作品。
但這一切,並未使他的生活境況有絲毫改善。冬天,沒錢買柴,他隻好拉著妻子跳舞取暖;孩子們餓了,連買麵包的錢也拿不出來。
莫紮特寫的最後一部作品是受人之約的《安魂曲》。莫紮特寫這部作品時非常投入。情緒過分激動,加重了他的病情。1791年12月4日夜裏,他輕聲吟唱著自己最中意的一首詠歎調,人生如寄,往事如煙,在溫馨的旋律聲中,離開了令他榮耀、更令他痛苦的人世。
第二天,悲風天來,大雪紛揚,寥寥幾位送葬的人都已中途折回,下葬時,隻孤零零一位掘墓老人。幾日後,妻子抱病而來,竟已無法辨認莫紮特的遺柩所在。
簡評:莫紮特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在短短36年的一生中,寫下了75卷(600多部)音樂作品,包括22部歌劇、49部交響曲和25部鋼琴協奏曲,為歐洲以及全世界的音樂發展做出了光輝的貢獻。他曾在孤寂淒苦中離開了世界,但如今這個世界上每個善良的人都將永遠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