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聖境界,欣然忘食
一天,貝多芬來到一家飯館用餐。點過菜後,他突然來了靈感,便順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譜,在菜譜的背麵作起曲來。不一會兒,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樣子,便不敢去打擾他,而打算等一會兒再給他上菜。大約一個小時之後,侍者終於來到貝多芬身邊:“先生,上菜嗎?”貝多芬如同剛從夢中驚醒一般,立刻掏錢結帳。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先生,您還沒吃飯呢!”“不!我確信我已經吃過了。”貝多芬根本聽不進侍者的一再解釋,他照菜單上的定價付款之後,抓起寫滿音符的菜譜,衝出了飯館。
日有進境
晚年的貝多芬有一次聽到一位朋友彈奏他的《c小調三十二變奏曲》。聽了一會兒,他問道:“這是誰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說。“我的?這麼笨拙的曲子會是我寫的?”然後又補充了一句:“啊,當年的貝多芬簡直是個傻瓜!”歌德評論席勒的話,完全適用於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變化,在成長。我每次看到他時,總覺得他的知識、學問和見解比上一次進步了。”
嚴謹的作曲態度。門德爾鬆曾將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於眾。在這張稿紙上,有一處改了又改,竟貼上了十二層小紙片。門德爾鬆將這些小紙片一一揭開,發現最裏麵的那個音符(即最初的構想)竟然與最外麵的那個音符(第十二次改寫的)完全一樣。他寫作歌劇《費德裏奧》時,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後擬定過十種開頭。人們熟悉的《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題動機,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過十幾種不同的構想。貝多芬常常揣著筆記本,在散步時也從不忘記將突發的靈感記錄下來。這一點又極像我國唐朝詩人李賀。
簡評: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僅在於一個音樂家。他有對於人生的大苦悶與精練的美麗的靈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他的全生涯中最偉大的作品《第九交響曲》,是全聾後的所作。聾子能作音樂,已是妙談;而況所作的又是世間最偉大的傑品!可知這全是超越的靈的產物,隻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悶的精神的英雄,乃能得之。又可知命運對於人類,隻能操縱怯弱懦夫,而無可奈何這偉大的精神的英雄。貝多芬的耳疾起於28歲的時候(1798年)。自此至57歲(1827年)逝世,其間的二十餘年的日月,全是聾疾為祟的時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卻在這時期產生。直到入了全聾期,站在演奏台上聽不見聽眾的拍掌聲的時候,他仍是繼續作曲,終於作出了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而擱筆。臨終的時候,他口中還這樣叫歎:“唉!我隻寫了幾個音符!”
在這句話中可以窺見他的抱負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