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忘了是在一篇什麼文章裏,我曾讀到過梁漱溟先生一段話,大意是說人生在世,需要處理好三種關係,一是人與物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三是人與內心的關係。說來也是,生而為人,首先要解決的是衣食住行之類的物質需求,缺吃少穿的日子,誰都不願過。但物質條件好了,你未必滿足,原因是人具有社會屬性,是社會的一員,得與他人打交道,生活中如果夫妻不和、鄰裏不睦,跟同事鬧矛盾,與領導有隔閡……你同樣會活得沒意思。因而處理好人與物的關係之後,你還得努力把人與人的關係侍弄妥帖。然而,光是做好這兩件事,你的生存質量仍然不見得有多高,因為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大都源自內心,要想獲得一份比較幸福的生活,你得為自己的內心營造一個滿意的家,讓它安寧、平靜和舒適,此即梁先生所說的處理好人與內心的關係。
平日裏,時常有人問我:你發一篇文章,人家給你多少稿費呀?
對此,我起先總是王顧左右而言他,因為我寫的多為千字上下的小小說,發表後稿酬少則三、五十元,多則兩、三百元,平均下來一篇也就百元左右,實在是羞於出口。後來時間長了,心態慢慢平和下來,我才大大方方告訴人家,這篇稿費多少,那篇稿費多少。這時在我心裏,往往另有一番話“說”給對方:我寫作可不是為錢,我雖然不富裕,但也還沒窮到要靠為文賺稿費來購糧添衣的地步,之所以偶爾往外投投稿,是因為自己心裏有話要說,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傾聽”到我的心聲,相比之下,稿費算什麼呢!在我看來,梁漱溟先生提出的三種關係一說很可以代我解答寫作的意義。幾十年活下來,溫飽早已解決,與他人的關係也基本沒啥問題,唯一讓人不怎麼爽快的是我常常跟自己過不去,原因是心裏頭總免不了生出些這樣那樣的念想來,無奈這世界看似熱鬧實則寂寥,滿目的繁華中你往往連個說話的人都找不著,這時候靜下來寫一寫,讓心裏那些念想有個排解的途徑和出口,實在是件愉快而又奢侈的事。
寫小小說很費神,也很寂寞,以我有限的智力,做這事既不能發財也不能出名。但即使如此,我仍難以舍棄它,隻因為寫作作為一種無可替代的表達和傾訴方式,可以幫助我處理與自己內心的關係,讓人心情更趨平和,身體更為健康。
曾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