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不死,是謂不朽(1 / 3)

好在這一切在今天都已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時間在變化,人們的觀念也在發生改變,也更能平心靜氣地看待過去的曆史和人物。

說到交大不重視,自然也有相似的原因,如對昔日校友中聲名顯赫的政經人物,蔡鍔,鄒韜奮,邵力子,黃炎培等,幾乎年年列在招生宣傳的海報上,以吸引考生的眼球。不過,還有一點,卻是交大的“難言之隱”。百多年來,交大一直是以“求實學,務實業”為招牌的工科強校的麵目出現在國人麵前的,所推崇的自然是那些在理工領域作出貢獻的校友,老的如錢學森,茅以升,王安等,新的如這些年陡然時髦起來的院士和IT界的CEO等,都是學校大小領導和學生們掛在嘴邊的人物,也是向媒體推介的重點。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交大這所學校有意無意間所塑造的某種精神,其實,這也符合人們對交大的期待,似乎交大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應該是搞科學或搞實業的,其它的即使有,也隻是點綴而已,並不能代表交大的主流或精神。

但從這裏走出的學生,無論後來從事什麼職業,卻並沒有忘了自己是交大的學子。就像交大雖未把蔣夢麟列入“名人堂”,蔣夢麟卻一直念念不忘自己是交大畢業的一樣。如在他寫於抗戰時期的炮火中的回憶錄《西潮》裏,就深情地回憶了自己在交大的生活。他直言自己到交大讀書,是因那時他已看到西化的潮流無法抗拒,而為了拯救祖國,隻能順應這個大勢,這就是在浙江高等學堂讀書的他“渴望找個更理想,更西化的學校”而毅然離開杭州的原因,1904年夏,他乘著一艘小火輪到上海,參加了南洋公學的入學考試,“結果幸被錄取”。他的這個選擇顯然是對的,因為南洋並未讓他失望。“我是主張直接向西方學習的,雖然許多留學日本的朋友來信辯難,我卻始終堅持自己的看法。進了南洋公學,就是想給自己打點基礎,以便到美國留學。這裏一切西洋學科的課本都是英文的,剛好合了我的心意(見《西潮.新潮》,嶽麓書社2000年版,第66頁)。”

這也說明了交大當時的開通和新銳,後來他到美國留學時,就是用南洋的學分申請入學的。但交大不僅僅是西洋學科的課程讓蔣夢麟滿意,還有另一類,即“中國舊學”的課程,也讓蔣夢麟深思,他溫習四書,研究宋明理學,從中找到了小自立身處世,大到救國救家的思想準繩。這種獨特的中西合璧的課程設計,也是起自1896年盛宣懷先生創立交大時所倡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針的具體實施,1907年秋唐文治掌校後又予以弘揚,更被後來的校長所繼承,成為交大很長一段時間裏的辦學理念和特色。但49年後,隨著新中國的院係調整和對蘇聯高教體製的學習,交大不僅取消了“中學”這一塊,就連原有的數學,物理和化學等係和管理等專業都取消,變成一所純粹的工學院。而所培養人才範圍也日漸逼窄,也就更無法與昔日相比了。

好在這一切在今天都已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時間在變化,人們的觀念也在發生改變,也更能平心靜氣地看待過去的曆史和人物。

說到交大不重視,自然也有相似的原因,如對昔日校友中聲名顯赫的政經人物,蔡鍔,鄒韜奮,邵力子,黃炎培等,幾乎年年列在招生宣傳的海報上,以吸引考生的眼球。不過,還有一點,卻是交大的“難言之隱”。百多年來,交大一直是以“求實學,務實業”為招牌的工科強校的麵目出現在國人麵前的,所推崇的自然是那些在理工領域作出貢獻的校友,老的如錢學森,茅以升,王安等,新的如這些年陡然時髦起來的院士和IT界的CEO等,都是學校大小領導和學生們掛在嘴邊的人物,也是向媒體推介的重點。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交大這所學校有意無意間所塑造的某種精神,其實,這也符合人們對交大的期待,似乎交大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應該是搞科學或搞實業的,其它的即使有,也隻是點綴而已,並不能代表交大的主流或精神。

但從這裏走出的學生,無論後來從事什麼職業,卻並沒有忘了自己是交大的學子。就像交大雖未把蔣夢麟列入“名人堂”,蔣夢麟卻一直念念不忘自己是交大畢業的一樣。如在他寫於抗戰時期的炮火中的回憶錄《西潮》裏,就深情地回憶了自己在交大的生活。他直言自己到交大讀書,是因那時他已看到西化的潮流無法抗拒,而為了拯救祖國,隻能順應這個大勢,這就是在浙江高等學堂讀書的他“渴望找個更理想,更西化的學校”而毅然離開杭州的原因,1904年夏,他乘著一艘小火輪到上海,參加了南洋公學的入學考試,“結果幸被錄取”。他的這個選擇顯然是對的,因為南洋並未讓他失望。“我是主張直接向西方學習的,雖然許多留學日本的朋友來信辯難,我卻始終堅持自己的看法。進了南洋公學,就是想給自己打點基礎,以便到美國留學。這裏一切西洋學科的課本都是英文的,剛好合了我的心意(見《西潮.新潮》,嶽麓書社2000年版,第66頁)。”

這也說明了交大當時的開通和新銳,後來他到美國留學時,就是用南洋的學分申請入學的。但交大不僅僅是西洋學科的課程讓蔣夢麟滿意,還有另一類,即“中國舊學”的課程,也讓蔣夢麟深思,他溫習四書,研究宋明理學,從中找到了小自立身處世,大到救國救家的思想準繩。這種獨特的中西合璧的課程設計,也是起自1896年盛宣懷先生創立交大時所倡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針的具體實施,1907年秋唐文治掌校後又予以弘揚,更被後來的校長所繼承,成為交大很長一段時間裏的辦學理念和特色。但49年後,隨著新中國的院係調整和對蘇聯高教體製的學習,交大不僅取消了“中學”這一塊,就連原有的數學,物理和化學等係和管理等專業都取消,變成一所純粹的工學院。而所培養人才範圍也日漸逼窄,也就更無法與昔日相比了。

蔣夢麟在交大如魚得水,他有一次還獲得了中西兩類課程考試的榮譽獎,並受到了校長的召見。他對這個獎勵十分在意,以至於在幾十年後還特地在文中記上一筆。由此也可看出他對過去學生生活的留戀。

當然,更為真切的是他對昔日交大同學的關照上。在北大檔案館,我曾看到一份蔣夢麟寫給時任北大經濟學係主任的趙乃摶的一封信,內容是蔣夢麟為南洋同學徐佩琨的《中國幣製問題》一書向其求序。這個序本來是徐佩琨希望他寫的,自然也是想借一下他這個當北京大學校長的老同學的光,但遺憾的是他因在這方麵是外行而自覺無從下筆,可他又不肯拂老同學麵子,隻好親自出麵寫了這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