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他睡在老鄉家一條烏黑發亮、沒有炕席、枕頭和褥子的土炕上。我好失眠,有時半夜裏,在月光之下,看見他睜大兩隻眼睛,也沒有安睡。後來我才知道,他正在和社裏一位胖胖的女同誌,偷著談戀愛。那時候,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戀愛好像是很不體麵的事。羅後來終於和這位女同誌結了婚,並一同調到平北遊擊區去工作。那裏很殘酷,禮拜六,羅騎馬去接妻子,在路途遇見敵人,中彈犧牲。才華未展,深為可惜。
就在到通訊社的這年冬季,我有雁北之行。邊區每年冬季,都遭敵人“掃蕩”。因此派一些同誌,到各分區采訪,一是工作,二是疏散。羅科長在我們早晨出操的農民場院裏,傳達了主任的指示。
同行者三人:我,還有董逸峰,是從冀中和我一同過路來的。此人好像被列入“來路不明”的那一類,後來竟不知下落。另一人姓夏。此人廣東籍,小有才氣,寫過一些通訊,常常占去當時晉察冀日報的整個四版。我現在想,通訊文章之長,在開天辟地之時,就發生了。那時報紙雖不大,但因消息來源小,下麵來稿也少,所以就縱容這些記者們,去寫長篇通訊。隨後,就形成了一種風氣,一直持續抗戰八年,衍及現代。這是題外的話。夏好像已是黨員,社長雖未公布他是我們的負責人,但我忖度形勢,他是比我們更被信任的。
出發時,已發棉裝,係中式土布土染襖褲,短小而不可體。另有一山西氈帽,形似未打氣的球皮,剪開一半,翻過即可護耳,為山地防寒佳品。腰間結一布帶(很少有人能結皮帶)。當時如攝影留念,今日觀之,自是寒傖,在當時和農民比較,卻又優越得多了。
從阜平去雁北,路很難走,我們走的又多是僻路,登山涉水,自是平常,有時還要從兩山挾持的罅縫中,相互推舉牽拉,才能過去。詳細沿途情形,現已記憶不清,走了幾天,才到了雁北行署所在地。
當時的雁北地區,主要指應縣、繁峙一帶,我們活動的範圍並不大,而敵人對此處,卻很重視,屢次掃蕩。行署主任是王斐然同誌,王本是我在育德中學時的圖書管理員,是接任安誌誠先生的。我在學校時的印象,他好像是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後,到學校任職的,整天穿一件不太幹淨的深藍布大衫,走路有些蹣跚,給人一種有些潦倒的印象。他對校方有些不滿,曾經和我談過當時的一名被校長信任的會計,是“恨無媚骨,幸有長舌”的人物。在學校,他還曾送我一本不很流行的李守章的小說,名叫《跋涉》,使我長期記住這位曇花一現的作家的名字。
到了行署,王震的部隊正在這一帶活動,我同董逸峰跟隨部隊活動了一程子。在一次集合時,在山腳下遇到了兩個小同鄉:一個是東鄰崔立國,他父親是個商人;一個是同街道的孫建章,他父殺是個木匠。異地相逢,非常親熱,他們都是王震旅的戰士。在山下,朔風呼嘯,董逸峰把他穿的一件日本黃呢軍大衣,脫下來叫我穿上,也使我一直感念不忘。
我和他睡在老鄉家一條烏黑發亮、沒有炕席、枕頭和褥子的土炕上。我好失眠,有時半夜裏,在月光之下,看見他睜大兩隻眼睛,也沒有安睡。後來我才知道,他正在和社裏一位胖胖的女同誌,偷著談戀愛。那時候,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戀愛好像是很不體麵的事。羅後來終於和這位女同誌結了婚,並一同調到平北遊擊區去工作。那裏很殘酷,禮拜六,羅騎馬去接妻子,在路途遇見敵人,中彈犧牲。才華未展,深為可惜。
就在到通訊社的這年冬季,我有雁北之行。邊區每年冬季,都遭敵人“掃蕩”。因此派一些同誌,到各分區采訪,一是工作,二是疏散。羅科長在我們早晨出操的農民場院裏,傳達了主任的指示。
同行者三人:我,還有董逸峰,是從冀中和我一同過路來的。此人好像被列入“來路不明”的那一類,後來竟不知下落。另一人姓夏。此人廣東籍,小有才氣,寫過一些通訊,常常占去當時晉察冀日報的整個四版。我現在想,通訊文章之長,在開天辟地之時,就發生了。那時報紙雖不大,但因消息來源小,下麵來稿也少,所以就縱容這些記者們,去寫長篇通訊。隨後,就形成了一種風氣,一直持續抗戰八年,衍及現代。這是題外的話。夏好像已是黨員,社長雖未公布他是我們的負責人,但我忖度形勢,他是比我們更被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