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作家的陡然興起,是應大時代的需要產生的,是應運而生,時勢造英雄。
當趙樹理帶著一支破筆,幾張破紙,走進抗日的雄偉行列時,他並不是一名作家。他同那些剛放下鋤頭,參加抗日的廣大農民一樣,並沒有覺得自己有任何特異的地方。他覺得自己能為民族解放獻出的,除去應該做的工作,就還有這一支筆。
他是大江巨河中的一支細流,大江推動了細流,洶湧前去。
他的思想,他的所恨所愛,他的希望,隻能存在於這一巨流之中,沒有任何分散或格格不入之處。
他同身邊的戰士,周圍的群眾,休戚與共,親密無間。
他要寫的人物,就在他的眼前,他要講的故事,就在本街本巷。他要宣傳、鼓動,就必須用戰士和群眾的語言,用他們熟悉的形式,用他們的感情和思想。而這些東西,就在趙樹理的頭腦裏,就在他的筆下。
如果不是這樣,作家是不會如此得心應手,唱出了時代要求的歌。
正當一位文藝青年需要用武之地的時候,他遇到了最廣大的場所,最豐富的營養,最有利的條件。
是的,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歌手。但是,歌手的時代,有時要成為過去。這一條規律,在中國文學史上,特別顯著。
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土地改革的勝利,解放戰爭的勝利,隨著全國解放的勝利鑼鼓,趙樹理離開鄉村,進了城市。
全國勝利,是天大的喜事。但對於一個作家來說,問題就不這樣簡單了。
從山西來到北京,對趙樹理來說,就是離開了原來培養他的土壤,被移置到了另一處地方,另一種氣候、環境和土壤裏。對於花木,柳宗元說:“其土欲故”。
他的讀者群也變了,不再完全是他的戰鬥夥伴。
這裏對他表示了極大的推崇和尊敬,他被展覽在這新解放的,急劇變化的,人物複雜的大城市裏。
不管趙樹理如何恬淡超脫,在這個經常遇到毀譽交於前,榮辱戰於心的新的環境裏,他有些不適應。就如同從山地和曠野移到城市來的一些花樹,它們當年開放的花朵,顏色就有些暗淡了下來。
政治鬥爭的形勢,也有變化。上層建築領域,進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來。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他兢兢業業,唯恐有什麼過失,引來大的災難。
漸漸也有人對趙樹理的作品提出異議。這些批評者,不用現實生活去要求、檢驗作品,隻是用幾條杆棒去要求、檢驗作品。他們主觀唯心地反對作家寫生活中所有,寫他們所知,而責令他們寫生活中所無或他們所不知。於是故事越來越假,人物越來越空。他們批評趙樹理寫的多是落後人物或中間人物。吹捧者欲之升天,批評者欲之入地。對趙樹理個人來說,升天入地都不可能。他所實踐的現實主義傳統,隻要求作家創造典型的形象,並不要求寫出“高大”的形象。他想起了在抗日根據地工作時,那種無憂無慮,輕鬆愉快的戰鬥心情。他經常回到山西,去探望那裏的人們。
這一作家的陡然興起,是應大時代的需要產生的,是應運而生,時勢造英雄。
當趙樹理帶著一支破筆,幾張破紙,走進抗日的雄偉行列時,他並不是一名作家。他同那些剛放下鋤頭,參加抗日的廣大農民一樣,並沒有覺得自己有任何特異的地方。他覺得自己能為民族解放獻出的,除去應該做的工作,就還有這一支筆。
他是大江巨河中的一支細流,大江推動了細流,洶湧前去。
他的思想,他的所恨所愛,他的希望,隻能存在於這一巨流之中,沒有任何分散或格格不入之處。
他同身邊的戰士,周圍的群眾,休戚與共,親密無間。
他要寫的人物,就在他的眼前,他要講的故事,就在本街本巷。他要宣傳、鼓動,就必須用戰士和群眾的語言,用他們熟悉的形式,用他們的感情和思想。而這些東西,就在趙樹理的頭腦裏,就在他的筆下。
如果不是這樣,作家是不會如此得心應手,唱出了時代要求的歌。
正當一位文藝青年需要用武之地的時候,他遇到了最廣大的場所,最豐富的營養,最有利的條件。
是的,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歌手。但是,歌手的時代,有時要成為過去。這一條規律,在中國文學史上,特別顯著。
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土地改革的勝利,解放戰爭的勝利,隨著全國解放的勝利鑼鼓,趙樹理離開鄉村,進了城市。
全國勝利,是天大的喜事。但對於一個作家來說,問題就不這樣簡單了。
從山西來到北京,對趙樹理來說,就是離開了原來培養他的土壤,被移置到了另一處地方,另一種氣候、環境和土壤裏。對於花木,柳宗元說:“其土欲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