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錄於行軍休息之時,成稿於路旁大石之上;文思伴泉水而淙淙,主題擬高岩而挺立。
我的戰友,大多是青年學生,而且大多是因為愛好文學,尤其是愛好魯迅的書,走上革命的征途的。在這個征途上,要經常和饑餓、寒冷、酷熱、疾病鬥爭,有些人是犧牲在拒馬河、桑幹河或滹沱河的兩岸了。他們書包裏的書,也帶著彈孔。
我們的書,都是交換著看,放在一起看。大家對書是無比珍重,無比愛惜。我現在想,不知道愛惜書籍的人,恐怕是很難從事文學創作吧。沒有見過不愛惜器具的工匠,和不愛惜武器的戰士。不好的書,沒人愛惜它,也是理所當然的。
藝術的生命力,是個複雜的問題,不好解答。魯迅先生的書,可以斷定是永久的了。它的影響是如此之廣大,持續時間已經是如此之長久。“五四”以前以後都是無與倫比的。
梁啟超不能比,章太炎也不能比。
中國的散文作家,我喜歡韓非、司馬遷、柳宗元和歐陽修。歐陽修在寫作上是非常嚴肅的。他處處為讀者著想,為後人著想,直到晚年,還不斷修改他的文稿,他最善於變化文章的句法,力求使它新穎和有力量。
魯迅先生的散文,究竟好在什麼地方?我們能夠追蹤學習的,有哪些方麵?構成藝術的永久生命,有哪些條件?
藝術創造上的真、善、美,如果這樣解釋:這三個字要求,作家站在無產階級的和人民大眾的立場,抱著對廣大人民的善良願望,抒發真實的感情,反映工農兵真實的情況;在語言藝術上嚴肅認真,達到優美的境界;作家的思想,代表新生的進步的力量和思潮,又和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我們按照這些要求認真做去,那麼,我們的作品雖然不能傳世,也可以使當時當地的讀者,得到有益的參考。
我們在抗日戰爭期間,曾經油印了魯迅先生的一篇《為了忘卻的記念》,給初學寫作者參考。這篇散文,是先生晚期的血淚之作。在極端殘酷的戰爭年代,每讀一遍,都是要感動得流眼淚的。具體地說,像這樣的文章,就包含了以上的三字要素。隻要人類社會還存在真和假、善和惡、美和醜的矛盾和鬥爭,魯迅先生的散文,就永遠是人民手中製敵必勝的鋒利武器。
這就叫不朽的著作。
與此相反,最沒有生命力的文章,莫過於封建帝王時期的八股試卷了。考試一完,這些試卷就被廢紙店捆載而去,忙著去作紙的還魂。就是那敲開了門的“磚頭”,也避免不了作為廢品處理的命運。
因為這些文章,說的都是假話。是替聖人立言,說的都是空話;是在格子裏填文章,沒有絲毫作者自己的真實情感。
如果在一篇短小的散文裏,沒有一點點真實的東西:生活裏有的東西,你不寫;生活裏沒有的東西,你硬編;甚至為了個人私利,造謠惑眾,它的壽命就必然短促地限在當天的報紙上。
筆錄於行軍休息之時,成稿於路旁大石之上;文思伴泉水而淙淙,主題擬高岩而挺立。
我的戰友,大多是青年學生,而且大多是因為愛好文學,尤其是愛好魯迅的書,走上革命的征途的。在這個征途上,要經常和饑餓、寒冷、酷熱、疾病鬥爭,有些人是犧牲在拒馬河、桑幹河或滹沱河的兩岸了。他們書包裏的書,也帶著彈孔。
我們的書,都是交換著看,放在一起看。大家對書是無比珍重,無比愛惜。我現在想,不知道愛惜書籍的人,恐怕是很難從事文學創作吧。沒有見過不愛惜器具的工匠,和不愛惜武器的戰士。不好的書,沒人愛惜它,也是理所當然的。
藝術的生命力,是個複雜的問題,不好解答。魯迅先生的書,可以斷定是永久的了。它的影響是如此之廣大,持續時間已經是如此之長久。“五四”以前以後都是無與倫比的。
梁啟超不能比,章太炎也不能比。
中國的散文作家,我喜歡韓非、司馬遷、柳宗元和歐陽修。歐陽修在寫作上是非常嚴肅的。他處處為讀者著想,為後人著想,直到晚年,還不斷修改他的文稿,他最善於變化文章的句法,力求使它新穎和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