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一些農民出身的作家,因為讀書少,文化低,而又成名早,背上了一個作家的包袱,妨礙了他們的進步,在創作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作家成名太早也不好。曆史上就屢有明證。所謂神童,所謂天才,都和所謂特異功能一樣,靠不住。文學和音樂美術不同。我一向不去吹捧孩子們的寫作,那對他們並沒有好處。
有些家長,過於熱衷於此,我覺得可以三思。
大器晚成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但文學創作,又不完全是這麼回事。如果少年、青年時期,沒有在這方麵作過努力,等到中年、老年,再拿起筆來,也是很難有成就的。創作,是需要青春的火力的。是需要持續進行的。成績和才能,是與日俱增的。
文學創作,生活的積累,和技藝的提高,需要同步進行。
這種配合,當然每個人不完全相同,但其規律,大體是一致的。
讀書,也是少年、青年時,效果最好,能夠終身享用。有些人,因為成名早,忙著去寫作,等到覺悟到,自己的文化不夠用,已經進入中年,再去補課,收益就小了。但覺悟到這一點,總比一直不覺悟,把作品不受歡迎的原因,完全推到外界的人,好一些。
作家與道德
文章窮而後工。作家不能貪圖大富大貴。魯迅引用外國人的話說:創作如果要豐收,最好的辦法,是使作家多受苦。
生活太幸福,就沒有花兒開放,也沒有鳥兒歌唱了。
達官,貴人,富商,大賈,都不會成為作家。但如果他們失敗了,還是可以寫出好作品的。
過去和現在,都有人說,創作是不滿足的補償,是不幸的發泄,是憂患之歌,希望之歌。曆來文章,多愁怨悲苦之辭。創作本身,對作家來說,是一種追求,一種解脫,一種夢幻。
但是,個人的憤世嫉俗,是一種狹隘的感情。孟子曰:
“伯夷隘”。隘就是狹隘。對曆史上的卓異之士,作如此嚴格的批評,孟子自有其宏觀的理解。
人生與文學,有時是禍福相倚的。人在寫作之時,不要隻想到自己,也應該想到別人,想到大多數人,想到時代。因為,個人的幸與不幸,總和時代有關。同時,也和多數人的處境有關。
多想到時代,多想到旁人,可以使作家的眼界和心界放得寬廣。
最近,有個中年作家,在給我的信中說:“爾今文壇,除了執著於‘為人生的藝術’者外,文學掮客、文倒、文氓、混混兒、新貴……雜陳著各種角色。”
這是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帶來的文壇結構新變化。過去,在政治的嚴格要求下,作家這一行業,還是比較單純的,也可以說是比較封閉的,“死”的。現在一切都活了,就必然像其他生活領域一樣,什麼烏七八糟的東西,都出來了。
這些角色的出現,文壇表麵是活躍起來了。但對於文學事業(現在很少有人這樣提了)是否有利,則很難說。就是在舊社會,這些人物,也是吃不開的,會受到譴責,為真正的文學工作者所不齒的。
我見過一些農民出身的作家,因為讀書少,文化低,而又成名早,背上了一個作家的包袱,妨礙了他們的進步,在創作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作家成名太早也不好。曆史上就屢有明證。所謂神童,所謂天才,都和所謂特異功能一樣,靠不住。文學和音樂美術不同。我一向不去吹捧孩子們的寫作,那對他們並沒有好處。
有些家長,過於熱衷於此,我覺得可以三思。
大器晚成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但文學創作,又不完全是這麼回事。如果少年、青年時期,沒有在這方麵作過努力,等到中年、老年,再拿起筆來,也是很難有成就的。創作,是需要青春的火力的。是需要持續進行的。成績和才能,是與日俱增的。
文學創作,生活的積累,和技藝的提高,需要同步進行。
這種配合,當然每個人不完全相同,但其規律,大體是一致的。
讀書,也是少年、青年時,效果最好,能夠終身享用。有些人,因為成名早,忙著去寫作,等到覺悟到,自己的文化不夠用,已經進入中年,再去補課,收益就小了。但覺悟到這一點,總比一直不覺悟,把作品不受歡迎的原因,完全推到外界的人,好一些。
作家與道德
文章窮而後工。作家不能貪圖大富大貴。魯迅引用外國人的話說:創作如果要豐收,最好的辦法,是使作家多受苦。
生活太幸福,就沒有花兒開放,也沒有鳥兒歌唱了。
達官,貴人,富商,大賈,都不會成為作家。但如果他們失敗了,還是可以寫出好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