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些溢美之詞,並不保證程頤有實際的工作經驗和能力。到了京城,朝廷隻給他一些管文化教育的閑散官兒做,除去叫他“說書”外,還叫他“兼判登聞鼓院”,就是叫他去管上訪。他說:“入談道德,出領訴訟”,不願意幹。其實這倒是一件實際工作。
蘇轍背後對太後說這個人“不靖”,就是說他不安分。但他為什麼竟能享那麼高的盛譽,而屢次為名公巨卿們所推薦呢?道理是:對宰臣們來說,他們能給天子找到這樣一個剛正純粹的大儒,以為是盡了自己的職責,為太平盛世添加了光彩。對程頤本人來說,既然自己是因為剛正純粹,被朝野看重,就無妨再加大這方麵的資本,弄得更突出些。
這也是一種進身之道。不過也埋伏下了危機。當時朝廷的政局,像棋局一樣,鬥爭激烈。等到薦引他的一派人失勢,他也就跟著倒楣。或者他的一些奇特的令人非議的行徑,給反對派提供了口實,把帳算在舉薦他的一派人頭上。所以後來,諫議大夫孔文仲奏程頤:
汙下儉巧,素無鄉行。經筵講說,僭橫忘分。遍謁貴臣,曆造台諫,騰口間亂,以償恩仇。致市井目為五鬼之魁。請放還田裏,以示典型。
以後又弄得:“其所著書,令監司覺察。”“事下河南府體究,盡逐學徒,複隸黨籍。”就是說,不隻著作被禁,株連弟子,而且又被掛上黑牌了。
如果他老老實實,在鄉下聚徒授書,恐怕就不會有這樣的遭遇吧!
1984年9月14日改訖
讀《朱熹傳》記
我現在讀的《朱子文集》,是叢書集成中的正誼堂全書本,共十冊。清康熙年間張伯行編訂。我另有四部叢刊本《朱文公集》,也是十冊,是根據明刊本影印的。兩相對照,張本刪去的東西很多,主要是詩和奏議。他所編入的書信回答,都是關於性理之學的論辯,所錄少量雜文,也都是與理學有關的。張伯行是清朝的理學家,用各取所需的方法,編輯了這部文集。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此曾加以嚴厲評譏。
這樣編輯的文集,當然是有很多缺點的。不過,商務印的這部叢書集成,書版小巧,印刷清楚,校對也算精審,讀起來很方便。而我那部四部叢刊本,因為是縮印,字體有些模糊,老年人讀起來費力,隻好作為參考之用,束之高閣。
張本前麵附有朱熹本傳。
熹生於建炎四年。成名很早,年十八貢於鄉,中進士第。
但官一直做得不順利,有人為他統計,“登第五十年,仕於外者九,考立朝僅四十日。”主要是因為他的主張,與當時的朝論不合,皇帝不肯重用他。淳熙六年,朱熹上疏言事,皇帝讀了大怒說:“是以我為亡君也。”宰相趙雄言於上曰:“士之好名,陛下疾之愈甚,則人之譽之益眾,無乃適所以高之?不若因其長而用之,彼漸當事任,能否自見矣。”上以為然。
但這些溢美之詞,並不保證程頤有實際的工作經驗和能力。到了京城,朝廷隻給他一些管文化教育的閑散官兒做,除去叫他“說書”外,還叫他“兼判登聞鼓院”,就是叫他去管上訪。他說:“入談道德,出領訴訟”,不願意幹。其實這倒是一件實際工作。
蘇轍背後對太後說這個人“不靖”,就是說他不安分。但他為什麼竟能享那麼高的盛譽,而屢次為名公巨卿們所推薦呢?道理是:對宰臣們來說,他們能給天子找到這樣一個剛正純粹的大儒,以為是盡了自己的職責,為太平盛世添加了光彩。對程頤本人來說,既然自己是因為剛正純粹,被朝野看重,就無妨再加大這方麵的資本,弄得更突出些。
這也是一種進身之道。不過也埋伏下了危機。當時朝廷的政局,像棋局一樣,鬥爭激烈。等到薦引他的一派人失勢,他也就跟著倒楣。或者他的一些奇特的令人非議的行徑,給反對派提供了口實,把帳算在舉薦他的一派人頭上。所以後來,諫議大夫孔文仲奏程頤:
汙下儉巧,素無鄉行。經筵講說,僭橫忘分。遍謁貴臣,曆造台諫,騰口間亂,以償恩仇。致市井目為五鬼之魁。請放還田裏,以示典型。
以後又弄得:“其所著書,令監司覺察。”“事下河南府體究,盡逐學徒,複隸黨籍。”就是說,不隻著作被禁,株連弟子,而且又被掛上黑牌了。
如果他老老實實,在鄉下聚徒授書,恐怕就不會有這樣的遭遇吧!
1984年9月14日改訖
讀《朱熹傳》記
我現在讀的《朱子文集》,是叢書集成中的正誼堂全書本,共十冊。清康熙年間張伯行編訂。我另有四部叢刊本《朱文公集》,也是十冊,是根據明刊本影印的。兩相對照,張本刪去的東西很多,主要是詩和奏議。他所編入的書信回答,都是關於性理之學的論辯,所錄少量雜文,也都是與理學有關的。張伯行是清朝的理學家,用各取所需的方法,編輯了這部文集。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此曾加以嚴厲評譏。
這樣編輯的文集,當然是有很多缺點的。不過,商務印的這部叢書集成,書版小巧,印刷清楚,校對也算精審,讀起來很方便。而我那部四部叢刊本,因為是縮印,字體有些模糊,老年人讀起來費力,隻好作為參考之用,束之高閣。
張本前麵附有朱熹本傳。
熹生於建炎四年。成名很早,年十八貢於鄉,中進士第。
但官一直做得不順利,有人為他統計,“登第五十年,仕於外者九,考立朝僅四十日。”主要是因為他的主張,與當時的朝論不合,皇帝不肯重用他。淳熙六年,朱熹上疏言事,皇帝讀了大怒說:“是以我為亡君也。”宰相趙雄言於上曰:“士之好名,陛下疾之愈甚,則人之譽之益眾,無乃適所以高之?不若因其長而用之,彼漸當事任,能否自見矣。”上以為然。
這是宰相替他說了好話,救了他。曆史上常有這種例子,有人自以為忠,向皇帝直言進諫,結果惹得皇帝大怒,闖下殺身大禍,這時就常常有人,從旁講這一類好話,使言者轉危為安。不然,這也要看在什麼時候,遇見什麼皇帝。南宋之時,國家偏安,人材為重,注意影響,皇帝的脾氣也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