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 2)

這世界是如此廣闊和美麗,作為一個徒步旅行者,能將個人的微渺置放於一個更為龐雜、也更傾向於精神內核的地域空間,是何其幸運的事。也許這隻是一次又一次平常的徒步旅行,但在與陌生環境的碰撞和廝磨中,卻獲得著足夠廣闊深遠的視野,體驗著足夠雜遝萬象的世情。

有時候感覺徒步旅行有種宗教意義上的苦修意味。雙腿向前不停行走,每天到最後都成為機械式的運動。可一旦遇到與日常所不同的情節,可能隻是經過一個落葉飄零、瀑布飛濺的山岬,心都會立時從平靜的狀態湧動起熱潮。世上看風景的方式有無數種,但對於徒步者,唯有雙腿一步步抵達,才能感覺是靈魂背負著自己的身體,邁向最美的意境。

徒步的每一程,上升或者下降,抑或漫長的平緩路途中,都讓人有時間麵對寂靜的時空,注視著路旁的野草或者灌木的時候,才更容易注意到熠熠閃亮的葉子和它們的脈絡;注視著山坡的岩石或者懸崖的時候,才更容易注意到各不相同的輪廓或內質;注視著遠方的雪山或者旗雲的時候,才更容易注意到冰川的痕跡或變化,依此,才更加能夠懂得,所有這些細微的存在,都給予著我們力量,陪伴著我們一步一步向前。

在這樣的旅途,便能坦坦蕩蕩地麵對著自己,麵對與日常生活所不同的自己。那是在黯淡的時光中始終閃亮著的、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己,那是形態最青春、表情最淡定和感應最美妙時的自己。而這來自於徒步旅行過程中的如飴滋味,便成為一生甘美的回憶。

往往,在經曆一段艱難的路途之後,麵對一麵星空或者一泓湖水,心無限安謐。雪山永遠高高聳立在麵前,我們能做到的隻是想要更近一些。當麵對山巒時,由內心而湧起的所有感動,那並非單純為自己的跋涉,並非單純為眼前的美景和瞬間,那是一種置身於自然山野之中的歸屬感。隻有徒步,才能抵達這樣的境遇之中。這是一種對自我的修煉,讓人更為平和、專注、謙卑,在不經意間發現與自然秩序相契合的美妙。

在喜馬拉雅山野之中,積蓄千年力量巋然不動的雪山,起伏連綿的山巒,幽深寧靜的河穀,除了自然之力與人們有限的索求之外,沒有更多人為刻意的破壞和改變。當我們終於站在徒步者們視為聖地的埡口位置,所謂抵達人生意義上的最高海拔,在此時已經並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站在這裏,一麵是皓首窮經、踽踽行來的山水長路,一麵是猶如新大陸般展現在麵前的世界級雪峰,還有雪山之下的村落人群和棲居固守。

我深知,對山野生活的貪戀,總能因為我們親近自然的願望經由自己的力量而實現。通過腳步體驗到的自然中的神性,卻原本是盤踞於心的強烈訴求,在更為盛大和極致的時空中尋找到的一種對應,或者說真正駐足於天地間、真正融彙於萬物生靈中得到的一份感應。

這世界是如此廣闊和美麗,作為一個徒步旅行者,能將個人的微渺置放於一個更為龐雜、也更傾向於精神內核的地域空間,是何其幸運的事。也許這隻是一次又一次平常的徒步旅行,但在與陌生環境的碰撞和廝磨中,卻獲得著足夠廣闊深遠的視野,體驗著足夠雜遝萬象的世情。

有時候感覺徒步旅行有種宗教意義上的苦修意味。雙腿向前不停行走,每天到最後都成為機械式的運動。可一旦遇到與日常所不同的情節,可能隻是經過一個落葉飄零、瀑布飛濺的山岬,心都會立時從平靜的狀態湧動起熱潮。世上看風景的方式有無數種,但對於徒步者,唯有雙腿一步步抵達,才能感覺是靈魂背負著自己的身體,邁向最美的意境。

徒步的每一程,上升或者下降,抑或漫長的平緩路途中,都讓人有時間麵對寂靜的時空,注視著路旁的野草或者灌木的時候,才更容易注意到熠熠閃亮的葉子和它們的脈絡;注視著山坡的岩石或者懸崖的時候,才更容易注意到各不相同的輪廓或內質;注視著遠方的雪山或者旗雲的時候,才更容易注意到冰川的痕跡或變化,依此,才更加能夠懂得,所有這些細微的存在,都給予著我們力量,陪伴著我們一步一步向前。

在這樣的旅途,便能坦坦蕩蕩地麵對著自己,麵對與日常生活所不同的自己。那是在黯淡的時光中始終閃亮著的、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己,那是形態最青春、表情最淡定和感應最美妙時的自己。而這來自於徒步旅行過程中的如飴滋味,便成為一生甘美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