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廉價的征召令(2 / 2)

甘粕重太郎沉默了好一會,這才緩緩點點頭,“好吧,為了大東亞聖戰,一些損失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你要告訴石田君,炮兵聯隊一定不能有失,明白嗎?”

“嗨!”

從甘粕重太郎和昭野丘壑倆人的談話裏便可以得出此時日軍高層對待戰爭的態度。

在他們看來,士兵隻是一種廉潔的消耗品,甚至不如一門火炮來得重要。

在二戰時期,日本民間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一張紅紙,一錢五厘的明信片,明天就要成為軍人”

這句話形象的說明了日本政府征召士兵的過程,在通信較發達的城市,日本政府會向被征召的人員寄去一張價值一錢五厘的明信片,通知其本人到指定地點領取召集令。收到明信片的人員,就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拿著召集令到指定地點集結。

也正因為如此,在許多日軍將領的心裏,那些隻要一分五厘錢就能征召到的士兵實在是太廉價了,幾乎是要多少有多少,根本不用珍惜。

可真相果真如此嗎?

事實上,日本作為一個島國,不僅資源匱乏,就連人口也並不想日本高層想象的那麼充沛。

當戰爭進行道1940年底時,日本高層已經感受到了戰爭帶來的壓力。

根據後世一位名叫榺本弘的老兵回憶,1940年8月下旬的時候,他就收到了軍部發來的征召令。

表麵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毛病,但問題在於,這名榺本弘接到征召令的時候已經三十歲了,家裏還有妻子和兩個孩子,最重要的是他是日本政法大學的高材生,被征召的時候他甚至還在東洋經濟新報社大阪分社的編輯部工作。

從這裏就可以看得出來,當戰爭進行到第三個年頭的時候,日軍征兵工作已經很艱難了,要知道像榺本弘這樣的男人,正是經驗最豐富的社會精英啊。

幾乎是與此同時,在6500米的高空,一群被塗成銀白色的B-25中型轟炸機正朝著三十三師團所在方向飛來。

飛在最前麵的B-25機身號為2354,就在剛才這個機群突然跟四架一式戰機發生遭遇,雖然轟炸機群利用密集編隊的火力擊落了一架日機,最終將日機擊退,但2354號轟炸機也受到了損傷。

繼續飛行了十多分鍾後,機長潘定國便感到身上越來越冷,他立刻意識到飛機的線路已經遭到損壞,導致電熱飛行服已經不再傳遞熱量。

按照常理,當B-25的高度超過三千米後,機組成員就必須戴上橡皮氧氣麵罩,同時身上的電熱飛行服開始工作。可一旦電路短路或者受到損害,電熱飛行服不起作用,就要穿上幾層厚衣服以保暖,防止凍傷。

此時,刺骨的冷風不斷從剛才被打破的窗口刮進來,使機身中部的射手、球形炮射手、和機尾射手苦不堪言。經曆大半個小時的飛行,他們的身上和武器上都結了一層薄霜,盡管炮手們帶著厚厚的手套,但仍感覺冰冷,以至不得不努力活動雙手以避免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