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燈,又名馬騎燈,是我國傳統玩具之一,是燈籠的一種,常常見於元夕、元宵、中秋等節日。
燈內點上蠟燭,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像便不斷走動。
因多在燈各個麵上繪製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
空氣具有這樣一個特性:當它受熱以後,體積就會膨脹,因而身體變輕向上升,受冷呢,就會收縮變重而向下沉。走馬燈能夠自動不停地轉動,就是利用空氣的這種特性。
我們不妨來研究一下走馬燈的構造:走馬燈最主要的部分,就是會自動旋轉的部分,它的構造是怎樣的呢?
這往往是一隻用半透明薄紙糊成的圓筒形成的紙屏,表麵畫著彩色的圖畫。圓筒的內部同普通的燈籠一樣點著一支蠟燭。所不同的是這隻圓筒裝在燈架上一根可以轉動的軸上,圓筒底部漏空可以通風,圓筒頂上裝有一隻紙做的風車。
粗粗一看,燈中間點著的這根蠟燭,它的作用似乎隻是照亮那隻會轉動的圓筒形的紙屏,使人們能看到上麵的圖畫而已。其實,除了這一點以外,它在這盞燈中間還起著一個重要的作用,它就是使這隻走馬燈轉動的動力。
當這支蠟燭點燃後,圓筒形紙屏內部的空氣被它燒熱了,空氣一熱就上升,當上升的熱空氣經過紙屏頂上那隻風車的時候,完全同一股風經過它一樣,會把它吹得轉動起來。
風車既然是連在這圓筒形紙屏上,因此也就把紙屏帶著轉動起來了。圓筒形紙屏內部原有的空氣向上跑掉了,外麵的冷空氣就立刻從下麵補充進去。
因此,就源源不絕地有上升的熱空氣去吹動那隻風車,使圓筒形的紙屏不停地轉動,直到蠟燭熄滅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