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一味地尊重姑婆,可他並不知道姑婆革命事跡的具體細節。他說,在他很小的時候見過他的姑姑杜鵑霞的,她穿著一件青色的印花旗袍,被一頂轎子抬走的。後來再就沒見過了。所以我爸總是幾十年重複一句話,你們的姑婆穿著一件青色旗袍,娟秀文靜極了。
父親總喜歡用娟秀這個詞,大概就與家族中兩個名字相似的女性有關吧,一個是他的姑姑杜鵑霞,一個是他的女兒杜文娟。
時間一久,在我們的記憶中,姑婆杜鵑霞就是個穿旗袍的女子,而且一輩子都穿著旗袍,青色的印花旗袍,娟秀、青春、文靜。十九歲的女孩不文靜誰文靜。而生活中的姑婆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呢?
父親說的沒錯,他看見的鵑霞穿著青色的印花旗袍,從家鄉走了,從我們杜家灣的青磚老房子走了,乘的是一頂轎子,四個人的轎子,一去不回轉,她去了哪兒呢?
她去了一個叫漢河的地方。那是一個城市,相當於現在的中等城市。當時一個叫楊成的同誌從延安再次來到漢河,來漢河恢複中央漢河工委,因為特務密布,楊成不便活動,鵑霞奉命化裝成貴婦人到漢河城把楊成接到新鎮。
父親看見的姑姑大概就是這一次吧,也應該是這一次,因為鵑霞從那次離開家鄉以後就沒再回來過。包括她的遺體。
鵑霞在轎子裏坐著,四周是綠油油的田野,那曾經是她家的田地。她家原本是個大家族,父親和一個哥哥都是地下黨員,哥哥在很遠的一個城市參加了中華民族抗日先鋒隊,已經好幾年沒有音信了,父親在區委任職,也是沒白天沒黑夜地工作。從杜家灣到漢河城四十多裏路的樣子,走的全是自家以前的田坎地頭,自己在轎子裏,穿著華貴,四個人抬著。抬轎子的人是區委選派的。地頭犁地吆牛的人,佝僂著身子在地裏拔秧苗插秧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她家以前的佃戶。從前,穀子收成的時候,家人會坐上轎子收租子,租子不用牛拉馬馱毛驢背,也不用架子車拉,隻用轎子,主人在轎子裏,腳下是裝銀圓的錢囊,繡了花的,緞麵的,棗紅色的,青色的錢袋子。可能是做棉襖旗袍剩餘的布料縫的口袋吧。佃戶把糧食換成銀圓交給主人。鵑霞小時候就跟著父親叔叔四處收過租子。那個時候還覺得好玩,坐在轎子裏亂跳,現在同樣也在轎子裏,卻顯得異常安靜。心情也是沉重的,漢河工委在幾年前就建立起來了,紅四軍離開漢河後,敵人四處“清鄉”,大肆捕殺革命者,中共省委及時派來楊成同誌來漢河指導反清鄉鬥爭。鵑霞的家——也就是我們家族的老地盤杜家灣,當時是地下黨組織區委所在地,鵑霞的父親在自己的家裏迎接了從紅色政權中心延安來的楊成同誌。他是個二十五六歲的小夥子,長的非常英俊。鵑霞在自己家裏第一次見到了楊成。當時她十六歲。她照例在門口放哨。一個針線籃子,幾個花鞋麵子。鵑霞針線活做的本來就不怎麼樣,父母也不責怪她,她落得清閑,平時也不幹活,家裏有的是人幹活,輪不上她操心。隻有父親要她放哨時,她才抱了針線籃子坐到門口。門口有條通往田野的巷子,有陌生人來村裏老遠就能看見,用不著在村外放哨。可這一次不同,父親要她和四個少先隊員到村外放哨。沒想到,十多個手持長槍的敵人還真來了,那是個秋天的黃昏,少先隊員邊喊邊往村裏跑,鵑霞的父親和楊成他們往西跑去。敵人撲了個空。可他們把放哨的少先隊員和鵑霞抓了起來,將他們押解到漢河城。他們走了整整一夜的土路。雙手反綁在背後,走起路來很不方便。鵑霞對漢河並不陌生,她在漢河上過三年學,後來漢河打仗了,日本鬼子來了,父親害怕鵑霞在炮火中受苦,就接她回家了,跟她一同上學的哥哥一個去了另一個城市,有的在漢河開起了藥鋪糧鋪。
父親一味地尊重姑婆,可他並不知道姑婆革命事跡的具體細節。他說,在他很小的時候見過他的姑姑杜鵑霞的,她穿著一件青色的印花旗袍,被一頂轎子抬走的。後來再就沒見過了。所以我爸總是幾十年重複一句話,你們的姑婆穿著一件青色旗袍,娟秀文靜極了。
父親總喜歡用娟秀這個詞,大概就與家族中兩個名字相似的女性有關吧,一個是他的姑姑杜鵑霞,一個是他的女兒杜文娟。
時間一久,在我們的記憶中,姑婆杜鵑霞就是個穿旗袍的女子,而且一輩子都穿著旗袍,青色的印花旗袍,娟秀、青春、文靜。十九歲的女孩不文靜誰文靜。而生活中的姑婆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呢?
父親說的沒錯,他看見的鵑霞穿著青色的印花旗袍,從家鄉走了,從我們杜家灣的青磚老房子走了,乘的是一頂轎子,四個人的轎子,一去不回轉,她去了哪兒呢?
她去了一個叫漢河的地方。那是一個城市,相當於現在的中等城市。當時一個叫楊成的同誌從延安再次來到漢河,來漢河恢複中央漢河工委,因為特務密布,楊成不便活動,鵑霞奉命化裝成貴婦人到漢河城把楊成接到新鎮。
父親看見的姑姑大概就是這一次吧,也應該是這一次,因為鵑霞從那次離開家鄉以後就沒再回來過。包括她的遺體。
鵑霞在轎子裏坐著,四周是綠油油的田野,那曾經是她家的田地。她家原本是個大家族,父親和一個哥哥都是地下黨員,哥哥在很遠的一個城市參加了中華民族抗日先鋒隊,已經好幾年沒有音信了,父親在區委任職,也是沒白天沒黑夜地工作。從杜家灣到漢河城四十多裏路的樣子,走的全是自家以前的田坎地頭,自己在轎子裏,穿著華貴,四個人抬著。抬轎子的人是區委選派的。地頭犁地吆牛的人,佝僂著身子在地裏拔秧苗插秧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她家以前的佃戶。從前,穀子收成的時候,家人會坐上轎子收租子,租子不用牛拉馬馱毛驢背,也不用架子車拉,隻用轎子,主人在轎子裏,腳下是裝銀圓的錢囊,繡了花的,緞麵的,棗紅色的,青色的錢袋子。可能是做棉襖旗袍剩餘的布料縫的口袋吧。佃戶把糧食換成銀圓交給主人。鵑霞小時候就跟著父親叔叔四處收過租子。那個時候還覺得好玩,坐在轎子裏亂跳,現在同樣也在轎子裏,卻顯得異常安靜。心情也是沉重的,漢河工委在幾年前就建立起來了,紅四軍離開漢河後,敵人四處“清鄉”,大肆捕殺革命者,中共省委及時派來楊成同誌來漢河指導反清鄉鬥爭。鵑霞的家——也就是我們家族的老地盤杜家灣,當時是地下黨組織區委所在地,鵑霞的父親在自己的家裏迎接了從紅色政權中心延安來的楊成同誌。他是個二十五六歲的小夥子,長的非常英俊。鵑霞在自己家裏第一次見到了楊成。當時她十六歲。她照例在門口放哨。一個針線籃子,幾個花鞋麵子。鵑霞針線活做的本來就不怎麼樣,父母也不責怪她,她落得清閑,平時也不幹活,家裏有的是人幹活,輪不上她操心。隻有父親要她放哨時,她才抱了針線籃子坐到門口。門口有條通往田野的巷子,有陌生人來村裏老遠就能看見,用不著在村外放哨。可這一次不同,父親要她和四個少先隊員到村外放哨。沒想到,十多個手持長槍的敵人還真來了,那是個秋天的黃昏,少先隊員邊喊邊往村裏跑,鵑霞的父親和楊成他們往西跑去。敵人撲了個空。可他們把放哨的少先隊員和鵑霞抓了起來,將他們押解到漢河城。他們走了整整一夜的土路。雙手反綁在背後,走起路來很不方便。鵑霞對漢河並不陌生,她在漢河上過三年學,後來漢河打仗了,日本鬼子來了,父親害怕鵑霞在炮火中受苦,就接她回家了,跟她一同上學的哥哥一個去了另一個城市,有的在漢河開起了藥鋪糧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