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其中深意(2 / 2)

“可我瞧著,這皇甫家的孩子無論長相樣貌,都挺好的,家世又不大,雖說綰綰是公主,不用怕日後公婆欺負,但如果是功勳王爵家的公婆,規矩甚多,我不喜歡。”

“皇甫澤確實不錯,殿中考核朕也仔細瞧過,他的父親官職雖然不大,但好歹人在中書省。但你也要知道,這個孩子不一定適合咱們綰綰,綰綰同佩清不一樣,綰綰是嫡公主,若皇甫澤真尚了她,自然是不能再做這個探花了,你想想,一個探花有多難得,國子監還有禦使大夫那裏,難能輕易放過綰綰?到時候她的處境,才最尷尬。”

穆皇後這才反應過來,顧佩清不是中宮嫡出,若皇甫澤尚了她,還能在朝中擔個一官半職,但如果是尚了顧知晥,作為顧知行妹夫的他,不僅探花郎的位子沒有了,從此也不能夠再走仕途了,隻能成為在公主府養老的廢人。

這麼一來,前朝的禦史大夫自然會鬧起來,畢竟仕子們都是惺惺相惜的,若因為一個女子毀了數十年寒窗苦讀的心血,以後還有誰願意認真讀書,考取功名,為國效力?

“後宮與前朝,牽扯之事甚多,咱們的女兒,可比你想象中的要聰明,她怕是早就想到了這點,所以才這麼說的。你呀,就別瞎操心了,倒是佩清那兒,可以照綰綰的意見,讓知行此番牽線,多喊些人來看看,你也可以從中幫綰綰打聽打聽,還有知行,如今他已去了西山大營,太子妃的人選,你也要好好瞧瞧了。”慶豐帝拍了拍她的手,他還有其他考量,突厥使團提前來朝,他與內閣幾位大臣都討論過了,但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內閣中似乎分為了兩派,一派以祝貴妃父親祝融為首的和派,認為突厥使團隻是基於附屬國來朝的和平理由,另一派則是以韓寧友為首的戰派,認為突厥人不請自來,自有深意,需加強注意。但值得一提的,韓寧友的女婿是東宮輔臣,這是不是代表顧知行也是這個想法?

但慶豐帝尚未與顧知行就此問題深聊過,這也是他刻意而為,顧知行乃是東宮太子,日後是要繼承大統的,慶豐帝想要瞧瞧看,自己一手栽培的兒子如今能否以自己的力量,獨當一麵,查出其中蹊蹺。

顧知行早晚會從他手裏接過整個王朝,如果都是些老人,定然不行,綰綰提的意見看似任性可笑,可在無形中便能夠推波助瀾,幫助顧知行從中認識並且挑選日後可用之才。

慶豐帝柔聲道,不知道是在對自己說,還是在勸穆皇後:“其他的就別想那麼多了,孩子們慢慢大了,會有他們自己的緣分的,咱們早些安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