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後來居上爭帝寵(3 / 3)

王美人知道景帝已不看重栗妃,於是唆使掌管賓客之禮的大行去向皇上建議立後的事。大行認為這是自己分內之事,便大膽地進宮,向景帝進言道:“‘子以母貴,母以子榮’,現在劉榮被立為皇太子,他的母親應該馬上立為皇後。”景帝正愁沒理由廢掉劉榮,卻又聽到大行嚷著立來妃為後,於是龍顏大怒,道:“這是你應該說的嗎?”當場就將大行拿下,推出去斬首。此後,景帝痛下決心,於公元前150年春正月,下詔廢劉榮皇太子之位。此時,周亞夫和太子太傅竇嬰竭力挽救無果。栗妃的兄弟栗卿站出來全力反對廢儲,但景帝已鐵心,遂將栗卿監押於獄,判處死刑。最終,劉榮被貶為臨江王。

栗妃因自己的傲氣而輸掉了這場政治賭博,不但失去後位,自己的兒子也失了儲位,而且親兄弟也喪命。看看自己被打入的冷宮,想想自己連見景帝一麵的機會都沒有,栗妃絕望至極。她不能忍受打擊和屈辱,在宮中憤恨而死。

在爭儲的道路上,穩操勝券的劉榮因生母的傲慢而戲劇性的落敗,而本來希望渺茫的劉彘卻猶如天助,再次成為儲職的最強競爭者。這離不開母親王美人的心計和長公主的口舌。

臨江王初到任,將自己的母親和舅舅悲惋了一番。從前,他貴為皇太子,天下管理者的繼承人,現在卻落得個小城王侯,觸景傷懷,劉榮有些水土不服。但他性格好算仁厚,在地方上,盡心竭力地為百姓辦好事,贏得了不少口碑。作為一名皇子,漢景帝的長子,他過慣了長安城裏奢華富麗的生活。現在,他所在的江陵城內房屋都很簡陋,劉榮住不慣。他決定擴建自己的行宮,又發現土地不夠,隻有旁邊的文帝太廟前有快空地。與眾人商議之後,臨江王劉榮決定占有文帝太廟旁邊的一堵牆。工程剛剛動工,便有人上報景帝,稱臨江王占有先帝廟堂建行宮,實是大不敬。景帝勃然大怒,當即下令郅都徹查此案。

劉榮很快被通令返京,臨行之前,成百上千的百姓為他送行。大家都知道,這次劉榮回京受審,凶多吉少。因為世人都知道,郅都是有名的酷吏。他一開始任宮廷禁衛官的中郎將一職,他為人耿直,用於想景帝直諫忠言,所以受到朝廷的重用。

郅都對自己要求極為嚴厲,他當官時,無論是好友,還是親人,找他開後門都是惘然。直言不行,大家就開始用書信請求,郅都看到之後便大發牢騷,從此,私人往來信件他從來不看。那些送禮、說情、托關係的人根本就近不到他身。在執法方麵,他從不任人唯親,秉公執法。無論是你是皇親國戚,還是王公貴族,犯法隻要落到他手上,都一視同仁,絲毫沒有懈怠。權貴們見到郅都都不敢正眼相視,生怕有什麼把柄落到他手上,將自己治罪。在當時,國家上下對郅都無不敬畏三分,宮內宮外都對他畢恭畢敬。世人送他一個外號叫“蒼鷹”,可見冷酷無情到什麼程度。

劉榮向郅都投了案,郅都果然毫不留情,將他打入監獄。出於一種求生的本能,劉榮請看守人給他一副刀筆,準備向漢景帝承認自己的錯誤,並懇請他饒恕自己。但郅都下令禁止。幾天之後,劉榮的老師魏其侯竇嬰前往獄中探望落難學生,倆人抱頭痛哭一場,劉榮懇請老師想辦法給自己捎副刀筆進來,竇嬰用盡心思,將刀筆送到他手上。此時,劉榮已感到自己無生的希望,為了保住自己的高貴身份和清譽地位,不願受對簿公堂之辱。在監獄中寫了一封絕命信,然後悲愴地自殺了。

竇太後得知自己的寶貝孫子劉榮死在獄中,痛心疾首,對郅都更是咬牙切齒。她找到景帝,要他嚴懲郅都。景帝見竇太後盛怒不消,隻得將郅都免職,轉派到北方做了雁門太守。在當時,匈奴人見他厲害,對他積怨很深,於是跑到景帝麵前告禦狀,稱郅都虐待他們,違背和約。竇太後借機發難,要求景帝將郅渡處死。但景帝卻認為他是個國家棟梁,於是反駁道:“郅渡是個忠臣。”言下之意就是不究其罪。竇太後卻據理力爭道:“臨江王劉榮就不是忠臣?他就不冤枉?”景帝一時無話可說,想想郅都不但殺了劉榮,得罪了竇太後,而且惹邊疆的匈奴人不滿,景帝最後還是下旨,將他處決。